E21 从马云的学校离职:她用AI打破了“5+2=0”的教育困局

媒体链接

内容要点:

  • 1. 未来的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深层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将成为重要的工作素养。
  • 2. 师生之间以及家长与教师的有效沟通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需通过培训和分享理念来实现。
  • 3. AI技术的引入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更高效的指导和支持。
  • 4. 孩子们的情感需求和情绪管理在教育中不可忽视,情绪价值的提供有助于增强学习动力与效果。
  • 5. 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孩子的独特能力,鼓励他们的个性发展,同时以灵活的方式适应教育的变化和挑战。

在未来的教育中,我认为机械性的劳动会逐渐淡出,我们应更注重学生的深层思考能力。深层思考不会在疲于奔命、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的过程中发生。到了2035年,最重要的工作能力将是批判性思维,而现阶段则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随着机器人的发展,复杂问题将会被解决,这也意味着人类的角色会被削弱。人工智能(AI)最具颠覆性的一点在于,它重塑了我们对学习的理解。

大家好,今天是2025年9月10日教师节,我们很高兴邀请到了前云谷学校的杨雅老师。我们的讨论将聚焦在如何在AI时代推动教育创新上。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些我们的想法。杨雅老师之前在一所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学校——云谷学校担任数学老师,常常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对教学的思考,反映出孩子们的特征和学习情况。尤其是在这个夏季,她发布了许多关于如何将AI应用到教育,提升效率和个性化的内容,这也是我当前工作室的方向。此外,我还听说她已经辞去教师职务,今天恰逢教师节,我想借此机会深入探讨她的选择和经历。

她提到,自己选择进入云谷学校的原因是受到马云老师的演讲启发。马云强调家长应持续学习的理念深深打动了她,加上对教育观念和学生成长的理解,使她认为这是理想的教育环境。她第一次听演讲时正在新加坡,立刻感到必须回国投身教育事业。她认为教育不应仅限于五天在学校,而是需要更全面的学习体验。她还提到,一位学生的努力在考试后未能得到应有的回报,这种现状让她思考如何实现更持久的学习效果。

在云谷工作期间,杨雅老师教书已经快十年,经历过成都的高中、双语国际学校以及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教学经历。在这些变化中,她一直在寻找教育本质。她认为,在云谷学校找到了想要的教育理想,而离任的原因是为了追求更高效和普遍的优质教育。她表示,入校的第一年仿佛是热恋期,后续虽然出现了一些矛盾,但她认为矛盾是推动关系深化的契机。尽管云谷是一所注重科技素养的学校,让她看到了通过科技改变教育的可能性,但她希望能将优质教育借助AI技术普及到更广泛的孩子身边。所以,她选择了离开,加入了AI教育实践,以帮助那些真正需要的孩子。

接下来这个月底,我可能会去新疆乌鲁木齐,然后,我也会去各个省市的一些需要的学校和少年宫进行老师培训。第二个方面是我会参与K12教育领域的工作,因为我觉得在AI的辅助下,孩子的发展会有所提升,而家长的积极参与也会比较重要。如刚才所提,家长的角色是不能缺席的。在3.0时代,听起来好像之前的时代更远古。可以说,我本人也经历了多个学校的更替,以此找到自己到底热爱的是哪一点,以及想要在这个行业如何发展。而来到云谷,我觉得这打开了我的眼界,让我看到了科技力量如何介入到这种最传统的教育行业中, 我也开始身体力行地去尝试。

我在2020年就开始做AI教育的尝试。到2023年,GPT开始大火,但在2022年,真正参与这个项目的人并不多。由于我之前在国外的经验,还有一些同事在推特上分享相关内容,我便开始与当时在我教的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一起,制作了国内首部的AI漫画手册,旨在帮助他们解决情绪问题。在小学阶段,很多时间都花在处理孩子们的情绪矛盾上,我们需要像救火员一样进行安抚。出现情绪问题后,我们就去“灭火”,但每次处理完后,孩子们又会出现新的问题,是否可以把救火员的角色转变为帮助他们抵御情绪波动的支持者呢?我们需要培养他们识别情绪发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

但孩子们的反馈是,他们更喜欢看漫画,而不是文字。所以当时我提到,AI可以帮助我们。我们使用GPT来进行创作,挑选人物,构建组合。这种方法有三个好处。首先,当孩子们在未来遇到类似境况时,可以翻开手册,回顾自己当时是如何解决问题的。手册中还提醒他们,如果时间可以倒流,他们会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处理情绪问题,从而减少老师在同一个问题上频繁沟通的精力消耗。其次,他们还能够把这个经验分享给其他同学,校园场景类似的问题,例如借书时的矛盾、打饭时的冲突,都会通过互相学习得到解决。而第三点则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感受到了作为一个项目的参与者的责任感,小组合作的意识得以提升。

当时,我们完成这个项目时,人民日报进行了专题报道,还与103所学校的学生和家长分享了我们的做法,反响很大。而我们也凭借强大的云谷技术支持,建立了一个AI老师的研究社群,以便不断交流经验。后来,我在数学课上也进行了一些创新教学,受到了学校老师的启发。我让GPT为我们提出30个与现实新闻相关的问题,但去掉一些对孩子不友好的元素。例如,当我们学习分数时,可以让孩子们结合迪士尼的财务案例进行讨论,或者让他们研究叙利亚的相关情况。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可以在真实的情境中来学习,他们甚至会自己选择题目,制作自己的教材,回家告诉妈妈,他们了解了许多当下的时事。这样的学习方式让他们不再沉浸在枯燥的小故事中,而是参与更具挑战性的现实问题解决中。

最终,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尝试,我发现情绪管理小手册以及AI漫画的设计带来了明显的正反馈,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通过一次次成功的体验,在学习中积累了信心和动力,而这种正向循环会一直持续下去。我的工作室命名为“敬待花开”,其中的“敬”就是对孩子的天性充满敬畏,因为孩子们天性中就喜欢玩乐。如果从小不让他们接触这些,整天沉浸在做题当中,哪有孩子能忍受呢?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关注孩子们的本性,创造一个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以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

我过去教过多个年龄段的孩子。如果是在学校里正规教学,我主要教授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以及高一、高二、高三的学生。在K12教育体系中,初中阶段我并没有涉及,但在课外活动中,我有参与一些讲座,如AMC以及代数数学的相关培训。我会带领四年级和初中的学生参加AMC10的相关课程,而四年级的学生则会参加AMC8的考试。因此,从广义上看,我的教学对象涵盖了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大学的数学课程。也有些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已经有意向去考早期数学考试。

考虑到中国孩子在数学上相对擅长,我觉得能够让孩子更早意识到自己的优势或劣势的阶段是在幼儿园。在这个阶段,孩子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已经初步显现。无论是小学阶段还是高中阶段,数学可以分为几个主要板块:术语代数、图形与几何、概率与统计以及实际生活中的数据应用。在幼儿园时期,孩子在这一过程中已经建立了初步的认知和规则。有些孩子的发展较慢,因此我们不应在这个阶段就轻率地去判断他们的数学能力。

在大班中,孩子们会开始询问是否适合走奥林匹克竞赛的道路。现在很多孩子都面临着这样的选择,家长们也更倾向于将孩子投入训练班。这时我们可以将数学培训分为三类:一是巩固基础,二是陪伴孩子参与竞赛,三是将基础与竞赛相结合。大多数学校通常会选择第三种方式。在判断是否有“奥赛天赋”的孩童时,我认为在二年级下学期就能初步形成一些想法。此时,孩子们可以参与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或竞赛,观察他们是否对数学产生兴趣。

在初中,尤其是初一下这一阶段,也是一个关键点。孩子们若有意向走上一些数学选修的道路,可以提前学习更高阶的教材以评估自己的兴趣和接受程度。然而,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不仅关乎兴趣,更应着眼于个人未来的方向。找到自己的热爱是最重要的,而数学只是众多学科中的一环,不应成为人生的全部目标。当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