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37 农夫山泉、美的、安踏背后的消费品渠道制胜密码|对话文永生

媒体链接

内容要点:

  • 1. 渠道管理在消费品市场中至关重要,主要影响企业的毛利水平和运营效率。
  • 2. 运营效率与销售业绩密切相关,包括渠道的覆盖和获客效率等指标。
  • 3. 在中国,消费市场高度细分,企业需寻找独特商业模式和细分市场机会。
  • 4. 终端管理和销售策略对企业成功至关重要,包括货架位置、促销活动的管理等。
  • 5.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消费品企业提高管理效率和适应市场变化的重要战略。

欢迎收听《投资实战派》,我是永庆。今天是2020年4月10号,我很高兴邀请到一位朋友,亦是我们的播客听友,与我们聊一聊消费品行业的市场和渠道管理。这次的契机源于我们之前讨论过的瓶装水行业及其渠道管理,而这位听友则是一位资深的从业者,在消费品行业有着长期的实践经验,同时也拥有丰富的咨询从业经验、投后管理,以及自己的创业经历。因此,他的经历对于帮助我们理解消费品行业具有很高的价值。接下来,我们请这位播客的听友自我介绍一下。

大家好,我是文勇生。非常荣幸今天能够和永庆一起来探讨关于消费品的渠道管理。首先,我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我在咨询公司工作了很长时间,包括在IBM,以及安阳赫韦等几家公司。由于我人在深圳,我们主要服务珠三角及全国的一些高成长的客户。大家知道,过去的二三十年正值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许多企业对服务的需求非常大,我曾为不少消费类客户提供服务,例如百事可乐和宝洁等知名品牌。后来,我在腾讯的投资部参与了消费领域的投资咨询,服务过许多腾讯投资的消费类企业,如喜茶和永辉等。之后,我又有大约三年的创业经历,仍然在消费品领域。所以,无论是从服务客户的角度看,还是从投资与创业的视角,我对中国及全球消费品的发展都有一些思考和观察。今天非常荣幸能有这样的机会与大家探讨。不过我也想说明,由于最近两三年我没有过多关注宏观数据,如果在过程中有信息或数据的疏漏,希望大家能够指正。同时,我的观点更多是个人视角,可能不代表某种权威的看法,也不代表任何企业或品牌的观点。

谢谢文总。因文总的名字“永生”与我哥哥“永胜”很相似,觉得很有缘分。今天我们主要聊几个话题:首先,讨论渠道管理在今天的消费品市场为何仍然重要。我们之前也聊到过瓶装水和一些商业连锁,这些都是渠道管理的重要体现,比如永辉、名创优品以及Costco等。第二,我们将讨论消费品渠道管理的框架及其历史演变。最后,我们会探讨消费品渠道管理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接下来,我们可以从第一个话题聊起,讨论为什么在当前的消费品市场,渠道管理依然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我们需要看消费的商业本质究竟是什么。我非常推崇两位美国教授——迈克尔·利维和巴顿·维茨,他们合著了一本被誉为消费领域的“圣经”的书《零售管理》。书中指出,衡量一个消费品企业是否成功,最重要的两个指标是毛利水平和运营效率。由于时间原因,今天我不会详细展开讨论。

毛利水平通常取决于多种因素,比如是否拥有独占性的资源,或品牌的溢价能力等。而运营效率则涉及的内容就非常广泛。我想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例如,宜家使用扁平包装,这样在运输和存储上都更加高效,极大提高了物流效率。再比如,Zara实行一体化管理,将设计、裁剪、包装等流程集中在西班牙总部,以满足快速上新的需求,这也是运营效率的重要体现。对于中国消费品企业而言,坦率地说,大多数企业在毛利水平上表现并不理想,往往更多是依靠提高运营效率,这也是我们在工业链及成本优势上的体现。

具体而言,我们要讨论的与销售业绩相关的指标,实际上与运营效率密切相关。其中一个重要指标是渠道的解构与覆盖,这一点我会在后面进一步展开。另一个相关的指标是获客效率。这两个指标结合起来,可以被视为在互联网行业中所称的流量。为什么我要将这两个指标分开讨论呢?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假设你在某个商场开了一家店,每天从你门口经过的游客数量是1万人。那么,获客效率就是前端流量的体现。具体来说,获客效率指的是有多少人会进到你的门店,这可能是10%的转化率。如果你的门店装修得很美观、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并且恰好满足了顾客的需求,那么他们就可能愿意进店看看。而转化效率则是指有多少人真正进行了购买。

此外,复购频次也很重要,它反映了消费者的回头率。还有件单价和客单价两个概念,件单价指的是单个商品的价格,而客单价则是指消费者一次性购买的总金额。例如,你可能原本只打算买衣服,但最终还购买了袜子、围巾或包包。最后,NPS(净推荐值)也是一个关键指标,反映了顾客对产品的满意度及他们愿意向朋友推荐的程度。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整个销售的效率。从销售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是流量的多少、渠道的覆盖及其结构、以及获客效率的高低,这些都是基本的指标。接下来,我们将围绕这些内容深入探讨。

在评估一家公司的商业经营时,可以将其分为几个层面:ROE(净资产收益率)、毛利水平、运营效率等。具体而言,文总的分享涵盖了毛利水平和运营效率这两个重要部分,而资本杠杆则通常反映在资产负债率上。在运营效率的角度,我们可以假设一个实体门店或商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包括客户的引入、销售策略、复购率,以及循环获取新客户等。这种视角非常有趣,文总,请继续您的分享。

过去十多年,中国的消费品投资一度非常火热,很多创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现实是大多数新消费品牌只是昙花一现,最终消失了。归根结底,我认为不可避免的公式是,如果整体运营效率或消费品质不高,必然要依靠毛利来弥补。如果毛利水平非常激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必须具备高效的运营效率。如果这两个方面双方都不具备,显然不构成一个良好的商业模式。在全球范围内,能够在这两方面兼顾的公司,苹果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

在未来的市场环境中,我认为如果有人希望在消费领域创业,他们大概率只能在细分市场和独特商业模式中崛起。因为当前消费市场的消费群体越来越碎片化,这是由于移动互联网与算法的影响造成的,新的信息传播对人们的影响极大。如今,消费市场的细分程度更高,因此,想要进入某个市场,就必须寻找一个细分市场以寻找机会,同时还需考虑是否具备独特的商业模式。这是从创业的起步来看,但是在消费品领域,即便你找到了细分市场或商业模式,若规模不足,实际上是很容易被抄袭的。所以,我想补充一句:在投资圈中,常常提到的“终局”是说,必须通过供需两端的资源积累来构建自己的护城河。例如,在饮水市场看似简单,然而实际上,中国饮水行业中,仅剩下农夫山泉、景田、怡宝这几家公司。这是因为在市场上,农夫山泉已经成功覆盖了百万级的终端,同时,具备了良好的水源地资源。

在水资源领域,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物流。由于半径几百公里的送货范围内,一些优质资源被垄断,这些资源最终形成了企业的一道重要护城河。接下来,我会通过一些例子来说明这一点。例如,步步高在超市领域的成功,与其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布局密不可分。步步高建立了一张紧密相连的网络,裹挟着不同的业务形态,只要可以盈利,便能在品类上进行叠加,从而形成真正的护城河。因此,可以说,在消费领域,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最终形成竞争壁垒的关键仍然是规模。

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一个优秀的公司或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应该在供给端具有一定的差异化,同时在需求端、用户端,消费者对其理解也应该有差异。以毛利水平为依据,如果毛利率和净利率都足够高,那它可能被视为一种典型的品牌消费品,例如极端案例的茅台、化妆品或某些宠物食品等,它们的毛利率表现不错。然而,这些企业同样需要考虑运营效率,包括渠道成本、管理成本、营销成本及获客成本等。这些因素也许会导致某些业务,如化妆品、宠物食品和过去某些电商运营不佳,即使有较高的毛利率,整体模型也显得恶劣。

此外,行业如瓶装水和鞋服等,其渠道成本和库存成本也是影响运营效率的重要因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