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Web3?这是来自一位名叫Forrest B的听众发来的邮件。他提到,根据美国加密货币听证会上Brian Brooks的定义,Web1.0是只读网站,用户只能阅读内容;而Web2.0则是可读、可写并能交互的,然而,极少数公司仍然控制着内容以盈利。Web3.0可读、可写、可拥有,强调去中心化,数字身份、资产和数据回归个人。这也是大多数人对Web3.0的理解。欢迎收听《硅谷101》,我是红军。在上一期节目中,我曾发布过一篇关于Web3的产品专稿,个人私心想要聊聊Miro.xyz这款产品,因为许多人认为它是一个Web3的产品。刚好有听众推荐了我们今天的嘉宾尚尚,她是MIRROR DAO的成员,也是MIRROR最早的17名贡献者之一。今天,我们就以MIRROR为切入点,讨论一个业内人士认为已经非常Web3的产品,究竟离真正的Web3还有多远。
Hello,尚尚,你好!你好,田,大家好。今天在聊之前,我们私下沟通了一会儿,讨论的内容不仅限于MIRROR这个产品。我们将主要聊三个产品,一个是MIRROR,另一个是Bankless,最后是Stepin。Stepin也是几乎所有最近写给我的听众所提到的一个Web3产品。我觉得我们可以从MIRROR开始谈起,因为我选择这个产品的原因是很多人认为MIRROR是一个相对典型的Web3产品。你觉得MIRROR真的是一个Web3的产品吗?MIRROR确实是一个非常典型的Web3产品。在很多场合和讨论中,当我们让嘉宾写下心目中最典型的或者印象最深刻的Web3产品时,很多人都会提到MIRROR。那么,为什么你会认为它是一个Web3的产品呢?能否从你的定义来解释一下你认为MIRROR是什么?
大多数用户使用MIRROR,是将其作为一个去中心化的内容发布平台。它的核心特征在于内容存储在区块链上,而不是存储在中央数据库中。然而,从MIRROR自身的角度出发,它一直对自己的定位是媒体DAO或者DAO的基础设施。如何理解这个概念呢?MIRROR提供了一系列DAO工具和基础设施的技术平台,便于各个DAO或创作者利用这些工具构建媒体DAO。因此,在与大多数朋友的解释中,我们会将MIRROR定义为DAO的工具。这回到你刚才提到的Web3,实际上Web3产品有很多细分赛道,而DAO工具确实是其中之一。因此,我们往往将MIRROR归入DAO工具这个赛道。在你的定义中,MIRROR不仅仅是一个内容发布平台,而是包含了一系列支持内容创作者生态的工具,而不仅限于一个简单的创作平台。
我有一篇文章入选了米洛的精选奖励,获得了一个代币。这个代币需要燃烧掉,燃烧后我才能加入Mirador。Mirador的成员目前很少,截止到现在一共才300多个人,因为这是一个邀请制的平台。你必须得到它赠送的代币,燃烧掉之后才能加入。因此,它确实是一个邀请制的系统。在Mirador内部,有17名贡献者。第一批贡献者计划于去年12月底启动,我申请后也很幸运地被选中,加入了贡献者团队。目前在MirrorDAO内部,整个规模是300多个成员,真正日常在做事务性工作的,一方面是Mirror的核心团队,另一方面就是这17名贡献者。在这个情况下,我想提到的是,在11月至12月期间,我使用Mirror的过程中,觉得它缺失了许多基本功能。我和团队进行了交流,认为缺失的功能主要包括跟踪读者的信息和阅读量等。在传统媒体上,像这些基本功能我们早就接触过,但Mirror却不具备,这让我感到很诧异。作为一个内容发布平台,怎能缺失如此基本的功能呢?
其次,Mirror也没有策展和门户的概念。用户需要将内容发布之后自己引流到其他平台,比如推特等,这样做完全依赖用户自带流量,它没有门户的概念和策展的功能,不能有效帮助创作者吸引读者。这是我们当时认为的一个缺失。然而,在讨论后,我才了解到,他们其实是有意不在这方面发力的,想要通过生态、Mirador以及Mirror社区来进行这些工作。这实际上是为在Mirror生态上的创作者留出的机会,他们希望提供一些底层服务。去年12月到今年1月这两个月,我提到的300多名MirrorDAO成员中,有十几个非常积极主动地加入了MirrorDAO,因为他们基于Mirror生态开发了许多产品。比如,有些小伙伴开发了自己的网站,用户可以在上面订阅Mirror的创作者,跟踪他们的众筹产品和最新文章,也有一些精选文章发布。
这些产品大概有五六个,都是比较优质的作品,得到了美丽岛的认可,也受邀加入了美丽岛。这个就是Mirror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的地方。因为我自己刚开始使用Mirror时,随意写了几句话,比如说“test什么什么的”,我其实只是想看看我的链接是什么,以及在哪里看我的后台数据,大家是如何了解它的。我发现从一个传统创作者的角度,Mirror本身并没有引流机制,除非你是推特的大V,可以自己带流量。我看到陈皮书最近写的文章,他的阅读原文已经链接到Mirror上了。如果你自己的公众账号没有很多粉丝,是不可能吸引流量的。而且,像你刚才提到的,如何去订阅这些也没有。后来,我和一个朋友谈到Mirror的时候,他给我推荐了一个小软件。这个软件说,如果你喜欢我们的Mirror账号,可以输入进去,它就会以Newsletter的形式发送到你的邮箱。
我还看到了一个名为AskMiro的产品,它聚集了一些像Chris Dixon这样的影响力人物,他们在区块链领域非常有影响,其发表的许多关于Web3的文章类似于这些产品,让我对Mirror产生了更大的兴趣。感觉这是一个蛮荒之地,只要你有想法,上面都是创业机会,且与内容相关的创业机会。你所说的这一点是非常准确的,许多开发者对这一点十分感兴趣。社区里有很多人创建了频道,提出自己的需求。但许多需求是Mirror团队所回避的,因为他们表示自己只做底层,而你们所提的需求是应用层的,是留给社区去做的。这实际上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一个个创业机会。此外,在我们的社区里,大约两周前,几位开发者组成的团队参加了Lance Protocol的Hackathon。由于Lance Protocol现在十分火热,它是一个基于NFT进行订阅、打赏和追踪的完全去中心化的社交协议。而如何将Mirror与这些内容整合在一起,Mirror团队认为这个想法非常好,但他们不会去做,希望开发者能自行想办法去实现。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他们想要自己做的话,需要与Mirror团队沟通吗?还是说他们可以直接使用一些底层协议或数据?因为我对于技术细节不太了解,不清楚他们是否能独立去进行开发。
从我们过去半年的经历看,最令人惊奇的一点是这些开发者在与Mirror团队沟通前,已经完成了产品的开发、使用和推广。Mirror团队在此过程中才开始与他们联系,邀请他们加入项目。在开发产品之前,绝大多数开发者并没有与Mirror团队或Mirror.org进行过任何沟通,完全是自主完成的。这是因为Mirror提供的数据是完全开放的,除了简单的API外,数据主要是存储在AR(去中心化的攻击链)上,任何人都可以访问。AR就像是一个永久存储的攻击链,大家无需通过Mirror团队就能在Mirror生态系统上创建应用。
你提到Mirror DAO有17个贡献者,你也是其中之一。你们的主要工作是什么呢?在现有机制中,团队相对独立,因为Mirror DAO的演化过程正在进行中。Mirror DAO目前处于初赛阶段,未来会有多个阶段的发展路线图。在这个阶段中,Mirror DAO与公司并行运作,后者更多依靠贡献者在日常工作中进行支持。你刚刚提到的17位贡献者主要负责协调社区内的开发者,并帮助他们,扮演着类似产品经理的角色。而我个人主要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此外,策展也是一个重要的责任。Mirror平台提供了发布功能,但并未为创作者提供流量支持,这些流量主要来自社群的策展项目,这其中就包括推荐优秀文章和介绍新的创作者,帮助他们在Mirror上展示项目。
策展的概念类似于Creation,比如Newsletter就是一种策展方式,它将优秀的文章推送给读者,过滤掉其他噪音。抖音的推荐引擎也是一种自动化的策展方式。除了这些,Mirror DAO还需要处理自己的治理和运作中的其他事务。我们在社区中还需要营运团队,特别是中文社区的活动。此外,还有一个关键点是与其他DAO的合作。MetaDAO邀请了300多名DAO成员,其中估计超过一半是其他DAO的核心贡献者。贡献者团队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帮助MetaDAO与其他DAO之间建立资源及项目流动的合作,推动相关工作的发展。
我们提到“DAO”,简单翻译一下这是去中心化自治组织的意思。传统的运作模式往往是以公司或私有的方式进行,而DAO则类似于以社区的形式来运作。Mirror DAO实际上是一个真实的DAO,内部包含团队与DAO两部分。在Mirror DAO成立之前,团队一直在负责产品开发,其中包括创始人及团队成员,这个团队位于美国,负责薪资及融资,更多的是以公司形式运作。虽然最终希望向DAO转型,但这一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成立了Mirror DAO。Mirror DAO主要负责日常运作的工作,而产品开发则交由团队承担。未来,这两者势必会进一步融合。
一个很成功的先例是Gitcoin。Gitcoin在去年的时候将公司注销,转型成为一个去中心化的DAO。原本在美国的公司Gatecoin现在已不存在,只有一个名为Gatecoin岛的去中心化组织,成为公共物品捐赠的平台。Gitcoin成功的关键在于他们经过了四年的筹备。而Mirror作为一个新兴项目,于2020年底才成立,显然还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对于Mirror来说,他认为自己仍然是一个相对粗糙的项目和团队。与Gatecoin相较,他还没有达到那么充分的准备状态,无法一步到位。然而,目前许多导游正在进行尝试,Mirror也在探索其逐步演进的方式。提到MirrorDAO,你既是DAO的成员,也是17位贡献者之一。贡献者与DAO之间的区别并非那么明确,实际上,贡献者是DAO的一部分。比如说,DAO有三百多个成员,绝大多数成员只需通过投票来表达意见,而无需参与其他事务。这就像城市管理,城市中的大多数市民在享受市政的便利和福利时,其实并不需要参与打扫街道等琐碎工作。他们可以通过投票来选择运营团队,或者对团队的表现提出意见。
至于你提到的投票,我们确实发起过一些投票,但并没有涉及到你提及的情况。目前在各个DAO中,这类事情主要出现在协议DAO或DeFi产品的DAO中,这些地方的提案通常是针对开发团队的不满举发提案,例如薪资过高或团队运作不当等,而这种情况在媒体或者社交类的DAO中相对较少。因为这些社群更注重一种柔性和软共识,强调成员们的参与感。在Mirror产品方面,目前尚未发起真正的投票,虽然Mirror也在进行某种形式的投票,但这更多的是软投票,不会上链或进行快照,因为在众多DAO中找不到Mirror。
在Discord平台上,我们会通过放置表情等方式进行简单的社区投票。参与社区投票的成员可以选择他们觉得合适的选项。回到17位贡献者,他们也是DAO的一部分,但除了投票外,他们还需承担日常工作。比如,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常常需要在Discord提问,而大多数问题的解答都是由贡献者提供的。DAO的成员和贡献者在这样的互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关于工资支付方式,目前主要有两个维度,其中一个是付工资的多样性。现阶段,DAO仍属于相对初期且新兴的领域,提供全职和丰厚薪资的机会相对较少,尤其和硅谷的车库文化初创时期类似。
通常,我们有三种支付方式:第一种是全职或兼职的工资,类似于传统公司的薪资安排。支付方式可以是加密货币,也可以是法币,具体情况因DAO而异。例如,BanklessDAO使用自己的代币进行支付,而Mirror则采用稳定币USDT进行支付。第二种是悬赏任务方式,即通过Bounty系统提供的任务,参与者完成任务后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这种方式有点类似于项目制工资。第三种是小费制激励,常用的工具是Coordinate,通过这款软件,社区成员每月会进行一次预算分配,各贡献者可根据自己对其他成员贡献度的评估给予积分,最后按照积分比例分配预算。这种方式在当前的DAO中也较为常见。
我觉得第三种方式挺有意思的,就是大家怎么去确定贡献量也是按投票的方式,而不是简单地按照贡献量来评估。这其中会存在很多问题,但整体来说,这种方式相对比较客观。就好比我和您做了一次播客,我觉得这个播客对我们社区的帮助非常大,或者您帮我们扩散了社区的影响力,那么这个月我可能仅仅因为认识您,就把我手上的100个积分全给您,至于剩下的200个贡献者,我都不知道他们这个月做了什么,于是我就将100%的积分都给您。在这种情况下,您便获得了100个积分,这里也体现出一定的合理性。
如果这个小岛上只有两三个人,那么数据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偏差,但若这个小岛上有两三百人,那公平性就会显现出来,因为您的贡献是被别人看到和认可的。而且,每个人的贡献都是非常清晰的,如果按比例来分配收入,那也会非常透明,这样大家便会自然而然地更加公平。我刚才提到,所有的数据在那个协作平台上其实都是透明的,我可以看到别人得了多少,我贡献了多少,甚至别人贡献了多少,这都一目了然。因此,这种模式现在越来越受到欢迎。
这个软件本身就是我们之前很火的那个YFI社区自研并使用的。在大家普遍觉得这个模式不错后,它便开源了,鼓励大家使用。此外,您之前提到过,您也在不停地尝试,后来有一篇文章入选了Mirror的Spotlight,是的,聚焦意味着这个产品会给您发放一枚right B,您也因此成为了他们DAO的成员。也就是说,所有的创作者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进入到他们的治理组织中。
确实如您所说,Mirror的聚焦分为两个阶段。去年我获得奖励的时候,采用的方式是先通过流量进行筛选。当时我有一篇文章进入了他们一周前20的排名,Mirror的后台有专门的数据工程师进行处理。他们把前20排名的文章推到Mirror聚焦的频道,Mirror的贡献者和成员开始投票,然后从中选出5篇入选。其中,当时中文社区的声音还是比较少的,参与筛选的成员绝大多数是英文社区的,因此他们看不懂中文文章,对于我的内容也难以做出客观评价。于是,他们找到了我,说你来给我们介绍一下吧,你到底写的是什么。我当时和他们解释,我写了一系列文章,名为“我的刀经历”,这是我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写的,因为很多人在询问我关于刀的经历,我觉得一个个讲实在太麻烦了,所以我决定写一个系列来分享。
我从2019年初就开始参与各个刀,此次被选中的是我写的第六篇,内容主要介绍了作为翻译的贡献者在各个刀里应该如何贡献以及参与。我和他们分享了我的初衷,希望能够帮助更多出色的Web2从业者进入Web3。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很多问题,比如如何在Web3工作以及如何获得薪资等,您刚才提到的问题,还有在多语言环境中我们该如何去实际参与等,如何缩小语言差距等。当时我还告诉他们我计划写50篇文章,并且会持续写下去,他们觉得这个想法很不错。最终,我入选了那一周五篇获奖的文章,并获得了一枚Right B。
关于Right B的作用,除了成为这个DAO的成员,它还有其他的功能吗?其实现在燃烧这个代币后,会产生几种作用。第一,您将自动成为Mirror DAO的成员,燃烧它意味着您接受了邀请。其次,您可以获得一个Mirror的子域名,在发表文章时使用,这个子域名的价值我个人觉得还是蛮高的。第三,在Mirror众筹时,实际上众筹的金额是有限制的,我记得是500个以太坊,但如果燃烧掉一个Mirror代币,您在以后的众筹中就不再受限,可以参与一些大项目。整体来看,这个体系虽然复杂,但透过我最初的角度去理解Mirror的产品,还是能看出圈外人与圈内人的区别。我们在讨论的过程中,很多人会提出Mirror缺乏商业模式,但我想说,Mirror其实早已实现了收入,目前可能已经超过了100万美元,大家都对此很好奇,想到Mirror怎么会有收入呢?如果您注意到自己铸造NFT时,实际上它背后的商业模式早已开始运作。
在Mirador的众筹机制中,有一条2.5%的分论金额是直接捐赠给Mirador的金库。这意味着在过去的12个月内,已经累计接近100万美金资金流入Mirador的金库。尽管这一过程涉及了许多复杂的机制,但普通用户往往难以察觉。在Mirador上,众筹的项目中,有一些非常典型的案例。当前,众筹拍电影在Mirador内很成功,并且有着越来越好的发展前景。最近还成立了几个专门的DAO,比如SidClub和MClub等。这些DAO旨在帮助欧美的一些独立电影人,他们在加密社区、网络剧以及创作者经济方面缺乏认知。因此,这些服务DAO会协助他们在Mirador上进行众筹,推广他们的影片,同时促进Web3社区与电影圈的融合,这也是Mirador所取得的一项显著成就。独立电影人已开始与好莱坞的合作,努力将他们的项目吸引到众筹平台Mirador上。
此外,另一个活跃的领域是成立各种DAOs,包括篮球DAO等,这些组织筹集资金准备购买NBA球队的股份。虽然现在单单购买一支球队是太贵了,他们开始考虑众筹以购买一部分股份,这种项目在Mirador上也逐渐增多。而传统的Web3加密项目也逐渐在Mirador平台上开展众筹,其中传统电影的运作模式值得一提。一般来说,电影的制作需要先有投资,拍摄完成后会产生票房收入以及其他的版权收入,而众筹电影的参与者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获取收益。不过,最初成功的众筹电影如由知名的以太坊社区成员林达谢拍摄的作品,虽然通过众筹获得了300多万美金,但回报并不显著,更多是基于对项目的支持与捐赠。虽然这样的项目仍然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但它们推动了区块链社区在电影领域的尝试。
最近有关西部牛仔的项目以及其他纪录片同样处于早期阶段,其商业化模式尚未成熟,主要以捐赠的形式为主。这些电影一般不在主流票房市场上映,而是在小众市场和区块链社区中传播,可能附带NFT作为纪念品。未来,这些项目还是有望进入更广泛的受众群体。随着不断的试验与探索,新的商业方式和模式也会随之涌现。Service DAO的成立正是基于这一希望,通过整合Web2与Web3的经验与人脉,帮助更多的电影人解决资金问题,并探索健康的商业模式。对于影片的销售收入如何分配及处理,各个团队也在进行积极的摸索,我相信不久后会有成功案例的涌现,推动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此外,众筹作为一种在监管灰色地带的活动,其发展也引发了一些讨论。尤其是NFT的火爆,与监管的要求有关。而众筹涉及到集资的性质,给项目的审核带来了挑战。从平台的角度来看,虽然不会容易干预项目的具体问题,但会提供相应的工具与平台,关注整体的安全性。比如,Juicybox作为一个早期引起广泛关注的项目,曾经在短时间内募集两千多万美金。总之,如何保证众筹项目的可信度与安全性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在去中心化的Web3平台中,审核的问题确实是一个重大挑战。无论是社区还是团队,都不希望对内容进行审核,因为这和Web3的核心价值观相悖。然而,平台也确实需要采取一些措施,确保社区的安全。这些措施包括团队成员或社区成员随时关注平台的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并警告其他用户。当社区发现潜在的高风险内容时,他们会进行预警,但平台不会强行下架或限制用户的操作,因为其去中心化的属性使其无法实施审查。
目前,无论是民调还是其他平台都没有实质性的迹象表明他们会主动参与审核。虽然他们可能会在发现问题后发出警告,但一旦有人卷款跑路,提示就显得无济于事。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Mirror作为一个Web3产品,其部分数据是存储在链上的。根据我对Mirror的评测,虽然其文字内容是在链上的,但视频和大图则存储在自己的服务器上,依然存在一定的中心化特点。这一点与OpenSea类似,OpenSea只能记录交易地址,而交易内容则可能存储在中心化服务器上。
目前,Mirror的多媒体内容依然放在数据库中,其中涉及大量新的项目正在与Mirror探讨解决方案。这类存储方案的升级主要依赖于成本,如果存储费用过高,可能会影响创作者的积极性。因此,许多项目在寻求平衡去中心化和成本控制的方案,同时要确保用户体验良好。总之,现阶段技术不够成熟,成本问题仍需优先考虑,以免限制内容的大小和上传的自由度。
关于内容审核的问题,比较没有审核的平台可能会导致不良内容涌现,这在去年底的英文社区中曾引发激烈讨论。一位用户曾指出,Mirror缺乏隐私政策和创作者权益保护,而这正是许多传统平台都会提供的基础保障。因此,Mirror也在尝试进行改进。尽管在Discord中有人举报一些价值观不正的内容,目前Mirror并未对其进行干预,包括涉及色情或种族歧视的文章。Mirror坚信他们只提供工具,数据不存储在他们这里,所有内容的归属权在于创作者,未来可能的法律责任也需要由创作者自行承担。
另外,在确保用户身份的方面,Mirror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通过ENS和Twitter验证用户。因此,尽管这些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账号的真实性,但仍然存在被抓漏洞的风险。例如,假设知名人士没有注册ENS或Mirror账号,我便可通过链接获取其内容并进行发布。这种情况反映了去中心化平台在内容审核和用户验证方面面临的挑战,需要持续寻找解决方案。
这段时间讨论了Web3的问题,确实存在大量抄袭和使用他人文章发布到链上的情况,这部分内容可能并不属于用户本人。这样的情况甚至可能导致用户打赏时误以为是Elon Musk的作品,这样就会引致更多的诈骗风险。对此,我承认这种风险是存在的。目前的现状并不是没有解决方案的,包括涉及到DID(去中心化身份)的相关问题。如果ENS(以太坊命名服务)本身无法证明用户身份,那么基于ENS的许多Web应用就无法有效处理这些问题。
其次,Mirror目前在这方面关注度不高,或者说不是特别急迫,因为Mirror主要是提供账户服务,而不涉及内容的推广及其他方面的问题。它只是开设了一个账户,用户可以使用。至于这个账户是否与真实身份相绑定,或是否窃取了真实身份,Mirror目前对此并未给予足够重视。也许未来会讨论或从技术上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技术的改进将伴随着Web3中DID方案的完善,这是2022年Web3领域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如何鉴别身份及各种身份验证方案的完善正是今年的主旋律。
如果想要Mirror未来取得更大进展,或整个Web3世界实现突破,那么行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这并不仅仅是某一家公司能够解决的。就像DAO在2021年下半年突然崛起,背后很大的原因在于经过三年的发展,DAO的工具赛道搭建了坚实的基础。最近我在听播客时,听到一些知名大佬提到,早在2017年就设想过这些想法,但因缺乏基础设施而无从下手。到了2021年下半年,恰逢基础设施完善,我们只需把原先的想法聚集在一起,可能三个月内便可以实现。因此,技术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行业的发展推动了Web3产品的快速爆发。
在讨论Web3和Web2的区别时,我个人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界定。Web3产品首先具备链上价值,它一定部分上链。现在市场上有一些工具,难以归类于Web3产品,比如一些数据库管理和协作工具,因为它们和Web2产品没有太大区别。这类工具似乎沦为灰色地带,难以明确归属。而Mirror作为一个众筹平台,其绝大多数收入具有链上的特性,刚才提到的2.5%收入便是纯粹的链上收入,因而我认为Mirror无疑是一个Web3产品。其次,许多Web3产品拥有自己的代币,具有一定的功能。这种代币性特征在Web3产品中非常普遍。再者,强大的社区参与性是Web3产品的另一特点,DAO工具最终会演变为协议DAO,社区将参与到产品的建设和功能实现中,最终完全融入社区。这些特性是Web2中较少见的,体现了Web3产品的鲜明特点。
与区块链的关系上,很多人认为Web3和区块链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一种观点认为,Web3是基于密码学设计的体系,与区块链存在微妙的区别。不同人在行业中的位置不同,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也会有所差异。在关于Web3与DeFi的区别方面,更多的是赛道上的划分。因此,在提到Web3产品时,例如MetaMask,常有朋友认为这就是典型的Web3产品。整体来看,我们在提到区块链、DeFi和Web3时,更多地是在进行赛道的划分,使投资决策和竞品比较更加清晰。
但是如果你说小狐狸或者像OpenSea这样的项目,是否真的属于Web3,我认为很多人可能觉得它们连Web2.5都不算。这样说是否成立呢?我们可以回到你刚才提到的问题。前几天,我们正好在听一个播客,内容颇具意思。Gitcoin的创始人Kevin与几位知名大佬讨论如何让80亿地球人接入Web3,以及如何使用Web3产品。在讨论中,有人问他,作为Gitcoin的领导者,能否分享一下你们Web3产品的开发经验。Kevin当即表示,实际上这个问题问错了。他指出,虽然Gitcoin被外界视为Web3的顶尖项目,但他认为自己连2.5都算不上,因为他们的机制大多基于Web2来维持生存。Kevin强调,虽然他们的项目在Web3领域很成功,但其架构和产品设计本质上仍是Web2。
他提到,他们的项目在去年下半年开始进行了彻底的重构,逐步转向Web3的架构,例如链上治理和代币系统。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定义Web3,若不是Kevin自己说,别人可能会质疑Gitcoin怎么会被认为是Web2或2.5的产品,反而被视作经典的Web3项目。这说明在解释这些概念时,还有许多不清楚的地方。例如,若讨论理想的去中心化,就像你刚刚提到的,身份认证尚未完全实现,因此在整个Web3世界中就不可能充分运作。
最初在未采访OpenSea之前,我在思考这个公司是如何运作的,但实际采访后我发现OpenSea依然是一个中心化的公司。它充当了区块链与Web2之间的桥梁,帮助用户更好地交易NFT,其所有的机制设计仍是中心化的。与Web2的唯一区别在于,它不直接拥有数据,所有数据最终写入区块链上。因此,OpenSea实质上只是一个中介。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不确定性和争论,与Gatecoin和OpenSea这两个例子有关,它们都是Web3世界中影响力极大的产品。但当我们询问它们时,从底层原理和各方面来解释,实际上它们最多也只是个Web2.5的项目。
这说明,尽管它们所做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但并不否认它们仍处于Web2的架构之中。若不这样,它们可能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体验也将非常糟糕。在技术架构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产品推出仍需妥协于Web2或2.5的架构。然而,现在当它们的产品规模已达到市场垄断地位时,开始变革成为必要。与一些GameFi领域的创业者交流时,他们认为,虽然依然使用传统游戏的方式,但却在将道具NFT化,实现了小规模的转变。若从设计的整个流程看出,它们并不完全是Web3的产物,但如果将它们归为传统互联网游戏,又显得颇为乖张。
因此,我们常常看到的一个概念是,从Web2理念向Web3理念的迁移,或是Web3原生的产品。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成功产品正是Web3原生的,这一观点尤为重要。它鼓励更多原生态完美设计的产品显现。去年,我们就曾讨论过这个问题,这有点像我们现在在国内颇为火热的数字孪生概念。我们认为,数字孪生实则是Web2向Web3映射的产物,这类产品难以成功或成为爆款。真正的成功产品,如XS,几乎是不可能通过数字孪生实现的,虽然你可以快速推出一款产品,但在Web3世界中,数字原生的产品更可能成为爆款。数字原生和非数字原生的最大区别在于,其设计理念和技术架构的构建。以Mirror为例,它的代币系统并未构建成一整套经济体系,而是用于进入社区和燃烧。这证明了Mirror仍是一个非常数字原生的项目。这也是我们在这两到三个月内感受到最强烈内部挑战的部分,虽然这个选择是很初步的考虑,但在当前阶段是否应该升级,仍需深入探讨。
在讨论未来的产品战略时,我们不禁要考虑YFZ原生的计划,以及它是如何引入链上解决方案的。此外,是否需要一个代币激励机制,这样一种机制能否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例如高昂的Gas费用对打赏的影响?如果引入代币机制,是否能够激励创作者,从而弥补这些问题?我们观察到,无论是在Mirror还是其他平台,绝大多数创作者实际上并未获得足够的激励,许多创作者因粉丝数量不足而无法获得打赏,最终的打赏和NFT众筹大多集中在顶尖项目之上,而这些顶尖项目本身便自带流量,资金丰富。作为去中心化创作者经济的平台,Milo是否应具备这样的代币机制,以激励更广大比例的创作者?这实际上是我们内部面临的一大挑战。
最近,我们的团队负责人Rafa身在德国,他飞往美国,与其他团队进行集中的讨论。Milo的创始人之一是ACXINZ的合伙人,他们获得了ACXINZ的融资。迄今为止,Milo总共完成了两轮融资,融资额超过一千万元。两个创始人中一位是CTO,另一位身份不明,但都是区块链项目的成功业务者。S6J的前合伙人曾用区块链技术追踪内容,项目最后收购,他随后加入了S6J并参与Milo的创立。此外,CTO此前参与过知名DeFi项目,并经营一个去中心化交易所,该项目最终也被收购。目前,Milo团队中约三分之一的技术人才都从过往经验中吸取了相应的技术背景和区块链创业经验。
关于Milo的创始人Dennis Nazarov和CTO Grammy Boy,他们在美国社区中的互动频繁。他们讨论涉及到许多文艺内容,包括小说创作等,Grammy在团队中具有深刻的思想洞察力。他们常常探讨如何将哲学与技术相结合,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至于最近是否要发代币赋予更实质的意义的问题,团队并未对此进行回应,因为这样的讨论涉及敏感事务,团队可能拥有自己的计划,但并不打算公开细节。最终,是否推出这些计划,仍由团队决策,而非社区。
目前Meta正处于转型的初步阶段,实际上是一个孵化期。在这个阶段,团队并不会承诺过高的期望,因他们仍需建立自理能力,可能需时三年才能完善治理和社区的去中心化。在早期,若过早追求去中心化或许会影响产品发展。正因为如此,传统公司在效率上仍具较大优势,特别是对于强产品型的团队来说,初创项目中关注细节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此外,Mirror的繁荣同样与许多Twitter大V的聚集有关,创始人在圈内的知名度为其邀请到这些大V奠定了基础。
我认为Milo受欢迎的原因有二:首先,Milo的产品本身做得相当出色,其设计迎合了小众精英群体,特有的金属色调深受喜爱。其次,Milo在推出之初就与Twitter高度相关,产品在Twitter上发布后效果显著,甚至图片尺寸的限制也与Twitter相适应,强制规定为2比1,就是为了迎合Twitter的展示效果。这样一来,Milo不仅吸引到了众多创作者,也促进了平台的流行与活力。
所以,我认为在产品设计方面,它做得非常出色。功能虽然不多,但其设计精美,展现了独特的风格,特别适合推特这个平台。其次,你提到的两位联合创始人在整个圈子里确实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使得他们能够吸引到一批人来参与。我觉得这两个因素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产品本身的优势,仅靠联合创始人的知名度,很难形成长期的用户粘性,顶多只能维持一两个月的热度。然而,他们在推特上的赛车竞选投票活动持续了十个月,每周都非常火爆,证明他们的内容还是相当丰富的,这也显示了产品的多元化支撑。
你提到的一些去中心化内容工具,像Miro,确实值得注意。在Miro上,作为创作者,你在发布文章或小感想时,可以选择两种发布方式:一种是直接发布,最后会有一个链上的地址;另一种是将其铸造成NFT。只有将其转化为NFT后,才能够收取别人给予的打赏,比如通过Red Bee等平台进行拍卖。因此,商业模式是建立在这种基础之上的。然而,我在采访之前询问过一些人对Miro的看法,其中一部分人反映Gas费用过高。对于中小创作者来说,如果文章不以NFT形式发布,可能就无法实现打赏,而即使是以NFT形式发布,有时收入还赶不上Gas费用。
这确实是目前社区反馈比较多的问题,包括我自己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扰,因为我经常把文章铸造成NFT供读者打赏。在Gas费用高的时候,打赏的金额甚至可能低于Gas费用,这让读者缺乏打赏的动力。对此,我们正在寻找解决办法,现在的方法是上Layer 2或采用乐观主义等其他链,以降低费用。我注意到创作者们特别关心一个话题:在传统Web2环境中,商业模式通常是先培养流量,然后依靠广告盈利。那么,在Miro上,我们知道它有打赏、拍卖NFT和众筹等功能,但这些都是建立在已有用户基础上的前提下。对于普通创作者来说,现在发布文章甚至都赶不上Gas费用的上涨。
从长期角度来看,你认为有没有可能完全颠覆现有Web2的商业模式,变成纯靠打赏而不再依赖广告呢?我认为这显然是Miro的使命之一,它希望推动创作者经济形成良性的循环。然而,推进这一过程中,实际上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简单。回到你之前提到的问题,许多普通创作者的作品在Web2环境中往往也得不到应有的曝光,尤其是一些低流量的创作者,往往只能看到少数知名作品。
在Web3中,依然无法完全解决这个问题。很多人会问,为什么Miro不做自己的门户来推荐创作者。当我们讨论时,大家会想,假如创建了门户,难道作品就能自动被曝光吗?实际上,这是不切实际的。门户空间有限,仅有千分之一的人能够获得曝光,成千上万的创作者仍会被淹没。我理解这种想法,因为我自己也是创作者,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也是Miro不愿意创建门户的原因之一,因为它意识到这种方法无法解决根本问题。Miro正在寻求通过机制和协议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也会不断与创作者沟通,强调不可仅依赖产品来获得大众认可。就如去中心化平台、写作工具或众筹工具,并不能单独帮你实现广泛传播。你必须主动去那些策展型社区介绍自己,推销自己,这是不可避免的。创作者不能坐等成功,必须积极推广自己。这与传统创作方式相似,你需要在微信群、推特及Discord等平台中主动发声。确实,创作和推广需同步进行,创作者需主动推销自己,而Mirror DAO将为他们提供渠道,助力其在整个网络中的建设。
从产品和Web Space的代币激励机制等各个方面,Mirror将考虑如何在更深层次促进激励机制的发展,这将对创作者产生更多的正向推动作用。只有在这双重动力的推动下,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关于Mirror,我们已经聊了很多,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产品,是否算得上Web3,我想听到这里,大家应该都有自己的判断。今天我们原本想聊三个产品,但仅关于Mirror的讨论就进行了一个半小时。之后,我们还聊到了Bankless是如何从一个Newsletter和一档播客发展成为Web3世界中大名鼎鼎的Bankless,并探讨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此外,还有很多听众提到了一款叫做Step N的跑步赚币项目。上次Step N的早期DAO成员也谈到了他为何早早退出Step N的DAO,以及他现在并不觉得后悔的原因。如果大家对此感兴趣,欢迎给我们留言,我们将把接下来的对话制作成一期新节目。
最后,如果大家喜欢我们的节目,请点击订阅,并推荐给您身边的一两位好朋友。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与陪伴,感谢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