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觉得这个机会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好。我也认为2024年适合做自媒体。其实我在2024年也开始做自媒体了,第一次发布在小红书上时,流量达到了近两万。当你的流量涨到一定程度时,其实会有些麻木。在我做好自媒体之后,无论是我的上司还是社长都对我刮目相看。猪大鹏的第一期打板开机时,我们要为他鼓掌,因为今天的节目比较特殊,不再是一个人的播客。我邀来了最近认识的新朋友小静老师和小华老师,一起聊一聊做自媒体的话题。这一期的主题是“2024年还能做自媒体吗?”我们先来做一下自我介绍吧。
首先是小静老师。大家好,我是小静,之前在小红书上做了一个自媒体账号,粉丝不小心达到了100万,状态还不错。不过,现在我们的账号也面临一些问题,待会跟大家分享。我的工作主要在于孵化各种账号,包括房地产和珠宝,还有可能会挑战一些IP更强的内容。下面我们请小华老师做一下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小华,跟小静老师一起不小心做了一个账号。我主要的角色是支持,但我知道你还有一个账号在同步进行,是吧?
对,我的账号只能算是业余性质,时常拖延,只有在有时间时才能发布。现在粉丝大约有1.9万。在投稿方面,我最近一个月大概更新了两次。其实这个账号两年前就开始做了,最初是一周更新一次,大约持续了六个多月,由于工作调整停了一段时间。今年我联系到日本这边的PR进行了一次探店,目前的收入状况还算满意,但也觉得还有提升空间。
我跟小静老师在同一工作环境,她主要负责孵化账号,而我则在做一些企业号的代运营。接下来我来做一下自我介绍,我叫小丽,是一个小红书和最近已经开始投抖音的美食博主,目前的粉丝大约有十万左右。我每周更新四到五次,收入主要依靠直播和正常工作,当前接广告的情况并不理想,因此希望以一种真诚的状态与大家沟通。今天我们想探讨的话题是“2024年还能做自媒体吗?”
第一个话题,我想听听小静老师的看法。自媒体是指在没有团队的情况下,个人是否有可能做自媒体?我认为是完全可能的,甚至应该这么做。早期入局的人能够享受到红利。比如,今年AI非常火,使用ChatGPT等工具能够帮助我们处理许多琐碎的事情,只要你有创意和想法,就可以利用这些工具来推动自媒体账号的发展。这个机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因为你拥有一个随时可以用的助手,甚至一个团队。这样,在团队的协作过程中,可以减少沟通的成本,最大程度地实现你的想法。
不过,我觉得使用ChatGPT的效果有个前提,你需要明确指令。比如,小静老师对起号熟悉,而如果我还不知道自己的特点、拍摄手法和投稿平台该如何选择,那么该如何起号呢?作为百万博主,我特别想听一下你的建议。最好的办法是找一个专业人士进行指导,帮助你入门。当然,若不想找人指导,自己做的话,找到一个理想的账号进行模仿也是个不错的方法。
我自己做账号,从完全没有经验开始,就一直在模仿和尝试拍摄,但发现自己拍不出来。于是我不断反思和总结,形成了一个循环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实践,我的理解、拍摄能力和内容把控能力都大幅提升。至于小卡老师提到的2024年还能否继续做自媒体,我认为是完全可行的。每个人都可以用手机开始拍摄和创作,因为人类最大的共通点就是想要表达自己。无论我们看到什么,都是从自身的视角出发,这一点是第一位的。因此,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欲,尽管有些人的表达欲更强烈,而有些人则稍微弱一些,但我们皆具备这种能力。
另外,关于认识到自媒体的价值,我和小静老师一起做账号之后,逐渐明白自媒体的核心在于给他人提供价值。这种利他精神不是新生的需求,而是自古以来,人类一直有这样的需求。因此,无论是十年前还是现在,大家的需求是不断存在的,只是如今我们选择通过自媒体的方式进行展示。我完全赞同小金老师的说法,可以找一个对标账号来开始。虽然你可能会发现,你很想成的那种人并不容易达到,但可以从多个方面考虑,比如自己擅长什么,找到一个可以参考的标杆。不过,像我这样的人,不能像勺子老师一样日更,因此必须思考自己能够持续产出的内容。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真实且可实现的内容,才能避免把创作当成负担,而是真正地在分享和表达自己。
我也相信2024年可以继续做自媒体,因为我在2024年才真正入手。我在去年并没有找到明确的方向,直到今年四月才意识到成为博主的可能性。在那时,我实现了10.7万粉丝的突破,而几天前我还有朋友提到,早在2022年我只有500粉丝,那时我根本没觉得自己是博主,仅仅是在小红书上分享朋友圈的内容。我的情绪变化源于我发现真的有人在观看我的内容,我也想借由自媒体实现副业,找到自我。在公司里,我常常感受到被比较的压力,难以找到真正的自我,而自媒体则成了帮助我找到自我的有效途径。
至于四月份发生了什么变化让我进入状态,实际上我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内容形式,尝试了许多不同的主题,比如职场和搞笑等。最终我意识到,做饭这个日常活动对我而言就是一个可行的内容。最开始,我在拍摄中遇到的反差让我意识到,大家对我在家做饭的认知完全不同,周围的人虽然都认为我平时只吃快餐,但其实我非常认真地做饭。这种反差让我迅速决定开始拍摄,虽然那时还没有新手机,只能用我当时的设备录制视频。初期的结果并不理想,但我感受到这就是我想要的方向。尽管数据并没有瞬间暴涨,但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并在这个领域中找到了乐趣。随着时间推移,朋友们也开始关注我的系列视频,并对其表现出期待,这极大鼓舞了我。
但现在我仍然感到迷茫,我能够走多远呢?目前我的粉丝已达到10万,我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百万是否很难,我真的无法达到吗?即使达到了百万,又能怎样呢?我想从粉丝数量和个人生活的方向上进行综合考虑。我的真正兴趣是找到更真实的自我。我问自己擅长什么,并观察身边人对我的赞赏。大家会称赞我可爱,这让我明白自己在美妆领域可能不太行,但有人会说我的服饰很好看。经过几次尝试,我发现自己在服饰方面的确没什么特别的才能;而有人夸我的厨艺好,我便尝试跟别人一起做饭。可在许多场合下,我并不想以自己为中心表达,这让我觉得乏味。最终,我意识到一个人吃饭其实是最愉快的,因为我可以尽情享受美食。这时我不仅依靠视频,还结合身边人的反应来寻找自我。
我发现,面对镜头时,之前怀有的容貌焦虑逐渐消失。他们总是夸我比想象中可爱,逐渐让我找到了一些自我展示的勇气。因此,我觉得长期的行动力和试错是必要的。到现在10万粉丝,依然在试错,因为我需要探索新方向。我还认为,在行动中要坚定自己的心态,哪怕遇到困难,也要坚持去试。如果不去尝试,社交账号的活力会降低,粉丝也会觉得无趣。在这其中,我认为运气也占了一部分。大约经过三个月的努力,我认真做起账号,最终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这让我感到幸运。决定开始日更后,试错的频率大大提高,这也让我找到了一些新的点子。比如,我曾翻到一段我独自在家做小视频的素材,发布后发现大家的互动很积极,这让我意识到独居加美食似乎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我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成功地做自媒体其实并不容易。尤其是当你并不擅长某个领域时,强迫自己去做并期望通过刻意练习成功,实际上很难。另外,我觉得试错的过程很重要,要持续考虑自己适合做什么。当找到自己的方向时,往往选择能胜过努力。最近,我注意到很多新兴的博主,他们以在日本生活为主题,尝试做自媒体。这些内容对于他们来说是一次挑战,他们主动记录自己在异国他乡生活的点滴,这也引起不少人的关注。例如,有位博主开了一家馄饨店,然而他的妻子其实是做自媒体的,这种情况下他能够获得更多的指导。刚来到日本的他们,能否在这个新环境中生存下去的故事,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我认为,一个人能够在海外做内容创作,首先就已经具备了差异化的优势。而在国外的中国人,往往也能引发共鸣与好奇心。此外,作为中国人还有一种民族自豪感和荣辱观,往往人们希望他们能在异乡取得成功。同时,他们也以好奇的心态去探索新事物。那些成功的人,或许并未意识到,正如您所说,我的职业背景主要是编导,而我也曾从事公众号写作,这让我对内容创作有一定的敏感度。如果没有这样基础的人也想成功,确实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掌握表达能力也是自媒体成功的重要因素。
最近我认识了一个做播客的女孩,她准备开展一系列人物采访节目。为了做好准备,她提前拍了一些场馆的vlog,结果发现进展不太顺利。我看了她的内容,确实感觉比较稚嫩。她说她去进行了一次采访,口才本来就很好,她还说:“好帅,我好喜欢和人聊天!”我对她的建议是,如果找到合适的受访者感觉对了,这个系列的受欢迎程度大大提高的可能性就会增加。我觉得这与人的表达欲息息相关。
在录制前,我通常会克制,让大家不要把想说的话都说完。因为如果你没有欲望去做某事,那就很重要。还有一个关键点是要承认自己的不足。我们常常高估了自己,可能在某一领域觉得自己很擅长,然而最终却发现没有太大起色,就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适合这条路。其实,未必是自己不行,而是所选载体不合适。你可能在身边的人中表现得不错,但在自媒体中更需要凸显独特性和与人共鸣的能力。调整这个认知是一种自我承认。我开始期待能遇到这样的契机,比如当我的账号运营不佳时,我会去请教一些专业人士,请他们帮我看看。我会向之前的同事求教,询问他们对我账号的看法,希望能做出改善。
在这个过程中,我每周都会向不同的人请教意见。通过不同的视角,我越来越清楚自己该走的方向。也曾听到徐志正说过,只需要把某一件事做好,就能收获很多机会。让我明白,只用做好一件事就能获得不少的关注和机会。自媒体发展的过程中,我的工作变得更顺利了。对我来说,做自媒体的过程是值得的,尽管有人认为它的赚钱能力并不可靠,但目前对我来说,这种成就感是无价的。观察我的粉丝增长,我觉得非常满足,虽然内心偶尔会催促自己追求更多的关注,但回头想想,短短一年,十万的粉丝让我觉得很满意。
当拥有了积极的反馈,回首这段旅程,感觉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看着自己的内容能得到这么多观众的支持,也让我体会到一种治愈的力量。尽管我没有告诉父母我来日本的事情,但有粉丝在关心我、期待我,令我体验到了不同的爱。这种爱既陌生又纯粹,他们仅仅希望我能过得好,不求回报。我意识到,我生活中的情感有了新的维度,这让我感到逐渐充实与满足。
劝大家做自媒体的原因在于,它给人带来了对世界的热爱之感。对此,我非常理解,也正是这一点让我对日本充满了喜欢。无论是在公寓还是现在这种团地住的环境,早晨出门时看见有人在扔垃圾,大家都会互道一声好,我有时也能在亚马逊碰到这样的情景。尤其是我以前在银座工作时,下班已经很晚,Ginza 6下面的警卫会等到晚上11点锁门。当我走过去时,他总会说一句“お疲れ様でした”。这不仅仅是对我个人的关心,而是一种习惯或礼仪的体现。来自陌生人的一句关心,常常比来自家庭和朋友的关怀更让人感动。
我们有时会觉得,父母或家人对我们的关心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如果一个陌生人或者粉丝在某个时刻给予你关怀,其感受会变得更加强烈。自媒体能够放大这种情感,真的很美好。看着你的评论区,很多博主每天都能吸引众多关注,而你的粉丝们显得异常了解你,无论是你过去的经历还是未来的计划,他们都充满正能量地在鼓励和赞美你。这是非常珍贵的,也让我感到幸福。尽管做自媒体有一定的风险,你需要接受表扬,也需要面对非议。有些时候,当你在某些方面不被认可时,内心需调整心态。这样的真诚和简单的情感,让我觉得特别珍贵。
可以看到,许多人在镜头前呈现出一种“滤镜”,但我第一次见到你时,深深惊讶于你没有这种落差。许多网友其实是非常聪明的,即使隔着手机屏幕,视频中的言辞、语气和表情都能让我们感受到真实与否。真实的情感,哪怕是丑陋的,但只要它是真实的,反而更显得美好。谈到这里,我想说我一直对自己的形象比较坦然。对于丑照,我从不介意发布,甚至抗拒使用滤镜。我的朋友们大多喜欢用滤镜,而我却希望大家看到最真实的我,而不是经过伪装的自己。因此,当我稍微伪装一下却被戳穿时,内心的难受比被不看好更强烈。
最后,我想聊一聊我们三个人的心态。关于东京广场的账号,我们已经停更三四个月了,未来可能也不会再继续更新,虽然心里有些遗憾,但这是因为我们有更多想要追求的事情。接下来,我希望尝试更多的内容创新,甚至寻求新的商业模式,确保我们的团队能够真正盈利。现在我在尝试这方面的同时,面临一些阻力。作为行业从业者,我发现有时很难说服我的领导,面对这种情况,我只能让自己接受。虽然目前公司的业务推进并不顺利,但这并不代表就是坏事,只是可能我对事情的认知有所偏差。
在工作中,我会尽量把事情做好,但我希望能有更多试错的机会。这一点让我想到了你。希望能够接触到更多其他的IP、更广泛的人和商业模式,进行更多的尝试。我对这个行业仍充满希望,坚信内容永远不会消亡,就算换个平台或媒介,人们对精神和需求的关注是永恒不变的。而如果自媒体作为副业来做,是否值得尝试呢?我认为是有潜力的,但它也涉及到个人的精力管理。我们的百万账号之所以停更,是因为我们逐渐发现它不像过去那样赚得丰厚。当账号失去盈利能力时,你就会对未来的更新感到迷茫。在此之前,我们的小红书账号只有三千粉丝时便接到了第一笔商单,逐渐提升流量之后,开始获得更多的收入,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大约每月有十万元的收入。
最好的时候,大概有20万左右的收入。除了接商单外,我们还在其他平台上发布内容,产生了一些流量收益,这部分收益我们之前计算过,可能会达到一百万。这太惊人了,尤其是最近,比如腾讯和京东都在拓展新项目,把我们的内容引过去。大家都在抢优质内容,尤其是在其他平台上已经获得验证的内容,如果再拿过来,他们会给我们很多奖励,这也是我们收入的一部分。天啊,我最近就拒绝了一些合作邀请。有些人来找我,我跟他们提到我们的流量情况,之前在腾讯上一个月的流量能达到两三万。
我提到的一百万是指人民币,你可能没算过这个账,是一年收入吗?不是,是今后的预期。不过其实在我了解的情况下,这个数字并不是一个百万账号中的优秀数据,而且这个账号是多人共同经营的,所以覆盖大家的工资其实所剩无几。尽管如此,对个人来说,这个收益还是很可观的。我想问一个问题,你觉得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媒体吗?我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去尝试,但是不一定能做得好。至于好坏,这真是因人而异。刚才的发言就像被点名一样,我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答,随便说了一句好像是书本上有的一种观点。
在我看来,创作本质上是一个艺术作品的形成,所以只要涉及到作品,就必然会和美学有关。说实话,我觉得这与个人的天赋有很大关系,而天赋的形成又与我们成长的环境和所有历史因素相关。如果你能将自己的天赋展现出来,那我相信一定能取得成功。此外,我最近有一个朋友,他希望做一个母婴账号。大约在一年前,我和他聊过这个计划,但直到现在他才想真正开始。他跟我说他準备好了一切,但是项目结束了15天,我仍然没有看到他的账号更新,所以我在想,能否真正做好这件事,取决于他是否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
我觉得想做好自媒体真的需要花时间,沉下心来,而不是只随便搅动几下。因为市场竞争激烈,面对的都是一些专业的从业者,他们有着多年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并接受现实是非常关键的。作为从业者,我现在也有这种感觉,虽然我每天都像一个顶流一样忙碌,但我依然需要合理安排好时间和工作计划。如果想做新的内容,我必须了解朋友的计划,并及时调整。保持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是非常重要的。
这也是我未能做起来的原因。而你提到的卡姐的账号确实很出色,如果是在一年前,我可能根本无法做到。其实,我有自己的操作方法。我会反复对比自己与那些拥有一万粉丝的账号,分析我们的内容有什么差距。我发现,那些拥有一万粉丝的博主的内容设计得很完整,逻辑清晰且节奏紧凑,而我当时只停留在片段。所以现在回过头看,很多粉丝不多的博主与我曾经的状态一模一样。我会不断地思考与他们的差距,向优秀的创作者学习,并且努力提高自己。
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像我有时候就可能做完就做完了,我的欲望非常强烈。我想回来回答你刚刚问的那个问题: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自媒体?其实我第一个反应是,有两种人很适合做自媒体。第一种是本身对内容就敏感的人,可能我以前是传统媒体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能认知到什么样的东西是公共话题,哪些东西可能会带来流量。这样的话,做自媒体就会更容易。此外,第二种人是拥有专门特长的人,具备一些与众不同的技能。这些技能实际上是对人性有深刻理解的,分享这些知识时能给别人带来价值。
比如说咖啡、房地产或者珠宝。如果我是一个专业的珠宝鉴定师,拥有这样的资质,我就可以告诉大家如何鉴定真的翡翠与假翡翠,以及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甚至教大家在哪里可以买到好产品。这类资讯是别人所不具备的,哪怕你的内容做得比较简单,你也能比较快地吸引观众。然而,我接触了很多各个行业的优秀人士,他们虽然很有才华,但往往缺乏行动力。渐渐地我发现,很多人聊得很开心,却没有一个人真正开始行动。因此,我现在通常会建议对方先去尝试拍摄几段视频,然后再进行深入讨论。否则,我说的很多内容对他们来说也没有意义。
就像我妹妹,她现在在英国带小孩,虽然她忙得不可开交,但她还是会抽空写脚本或者拍视频。不论拍出来的内容好与坏,我觉得她已经做出了决定,这就比很多有才能但缺乏行动力的人更进一步。只有在动手去做时,我们才能接受反馈,从而不断复盘,逐渐熟练。我认为这可能是做自媒体最需要具备的技能。抛开前面提到的两类人,自媒体并不在于你拥有多么高级的设备,或你的直播间有多华丽。我的两个上司都是综艺行业的成功人士,但我私下觉得他们的审美一般。尽管如此,他们却愿意在家里搭建一个大型的拍摄场景,并购置了高端的设备,但到现在那些设备可能都还没卖出去。
我在大学时就想拍摄这些内容,却发现照相机让我毫无欲望。导出后,上传到电脑里经常遇到卡顿的问题,制作字幕的过程也非常繁琐。不过,现在的剪辑软件方便多了,甚至用手机就能完成。我深知我自己,家庭自拍时从不太正式,因为我觉得拍摄的时候只要架好就行。我认为,关键在于降低阻力,让拍摄过程变得更加顺畅。我常常提醒自己,别想太多,只要想清楚达成这个目标的方法就是了一种快乐。例如,别人说镜头应该有特定的摆放,我会试图 找到一些不一样的角度,拍出有趣的内容。
在自媒体的过程中,我也常常遇到挑战。例如,有人告诉我你没有助手就不能拍,我就开始思考,如何在没有助手的情况下进行拍摄。即使在工作的空闲时间,我也总是在琢磨这个问题。最近,我就发生了很多搞笑的事情,像是在超市购物时,忘记把东西放进购物篮,结果手里只拿着购物推车,推着满车的商品走出去。这时候我才意识到,所有东西都没有放进篮子里,只是一路推着购物车而已,真是尴尬。
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理解自己在拍摄中所要展现的感觉和镜头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大家看到的镜头前的我和真实的我,是完全一致的。我总是选择最简单、最直接的拍摄方式,不会做那些繁琐的事情。吃完饭的一个小时,我能够在同样的时间完成录制,有时甚至会提前完成。我意识到,通过自媒体我可以提高效率,也开始反思过去是否过于追求完美。我逐渐明白,不需要让作品达到90分,只要能做到70分,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就好了。
我变成了一个案例。你觉得在这个当中,目前做这个账号时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接受和看待互相的反馈。比如,当你的流量不好的时候,你该如何分析自己的内容?我感到很痛苦,尤其是感受到一种无力感。其实,我心态还算平和,可能因为我还没有取得比较大的成果,没必要过于焦虑。然而,最痛苦的地方在于,当你制作了一个内容,并对其有一定的预期时,如果结果很差,它与预期大相径庭,你就会失去对内容的掌控感。这种时候,我反而感到更为沮丧。因为我很喜欢复盘分析,但如果怎么分析都得不到清晰的原因,那种感觉真的很郁闷。
我记得有一天,我在直播中提到了一位暧昧对象,结果有一位粉丝希望我们能够在一起。他私信我,聊了许多事情,最后却说,我最近做的内容“太粗糙了”,完全没有用心剪辑。他用一种上帝视角在审视我的作品,指出了我视频中的问题。这让我意识到,或许我在玩梗的内容没有被大家理解。在一次特别累的剪辑中,我想做一些有趣的转场,却没有想到会给观众带来这样的误解。
为了探讨这个问题,我把视频发给了几位可信赖的朋友。第一个朋友说:“你在慌什么?这和你平常的风格没什么区别。”这让我感到不太对劲。后来我又询问另一个朋友,他提到,或许是大家更想听我的声音,而我用了AI的声音去转场。虽然我想营造一个男女搞笑的氛围,但他却让我意识到,可能我的技能没有用得很熟练。尽管评论中没有人批评我,但来自不同人的反馈却让我感到很困惑。尤其当有人提到我的国内内容流量不如国外时,我开始反复纠结这个点。这样的困扰不仅是一个困难,更多时候像一根无形的鞭子,在我每次创作时挥舞着。此刻,我已经不再在乎他人的审视,无论是支持我的人还是不支持我的人,但当陌生人指出我的问题时,我依然会感到有些恐慌,那种被误解的感觉让我十分想去解释,但又觉得自己似乎有错。
之后,我整个人变得很不敢制作国内内容,我甚至没有剪辑那些视频,因为我还在消化那个情绪。试图用火锅视频来缓解这一切,结果反而流量上升了。这让我感到安慰。随后,一位粉丝联系我进行商务合作,他告诉我:“你一点问题都没有,只是现在流量不在你这边。”他为了安慰我,甚至给了我一个奖励。我们还发现在同一个城市,居然很近。他的话让我感到被关心与爱护,特别温暖。起初,他因为认真观看我的直播而关注我的感情现状,结果却突然批评我的内容太粗糙。我被他这种关心震撼到了,我简直无法接受这样的反差,内心充满不安。
我当然明白,面对反馈时产生的内耗是我必须战胜的,虽然我并不想陷入消极情绪中。我希望能拓展新的内容方向。我想去突破自己,进行创新。小静和小卡老师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因为我认为自媒体需要搭档,而我已经走出了一个人独自奋斗的阶段。我希望未来能够与他们一起创造更好的作品。
我其实对于搭档这件事情有些抗拒心理,因为遇到过很多想来分一杯羹的人。他们一上来就期待我能给他们一些利益上的回报。包括有些人甚至想投资我,跟我说想投资我的账号。但我告诉他,我无法给他什么承诺。我说你给了我钱,我也无法给你收益。我说,即使您有需求,我也不想直接和您分享。我不能随意把10万块钱交给您,然后每个月再把10万打回去。我觉得这样的关系不成立。
而且我之前找过搭档,发现我们之间并不合适,无法沟通。当我和他不合适时,心中产生了一种抵触情绪。因为我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或者他只想着他自己的事情。这让我感觉到自媒体其实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只有真正合拍的人才能做出有趣的内容。眼下我最大的困扰是希望能找到一种方式,突破我目前的瓶颈。我希望自己的粉丝数量能达到下一个层级,只有理清这些事情,我才能再攀登上那个我想去的高峰。
最近我的日更让我感到疲惫。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甚至想回国,渴望去品尝祖国的美食。回国后,我感受到了来自朋友和各地朋友们的关爱,我终于找到了动力。在日本时,我其实缺乏社交。我的生活主要是工作和制作内容,每日如同在一台机器中运转。然而,我开始感受到生活的失真感。我在工作的空隙和朋友聚会时,内心感到空荡荡的。每当我看到粉丝时,他们的热情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真实和活力。
在贵阳的一次见面中,我碰到了我的粉丝。他们告诉我他们是我的支持者,心中充满了感动。尽管我们有两百万粉丝,这样的互动却极有限。因为我们在视频中往往是以某种形式遮挡面容的,即便有数以万计的支持者,却难以体会到那种真实的连接感。在东京时,我与朋友一起闲逛,有一位女生在星巴克外认出了我。她说她关注了我的账号,并很开心能见到我。我们简单寒暄,她并不在意合照,只想和我聊几句。这种真挚的交流让我倍感温暖,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值得的。
我在这些经历中发现,自己在渐渐成为一个偶像。虽然我之前未曾设想过有一天会受到如此喜爱,但随着粉丝的增加,我的内心也越发感受到成就感。记得刚加入公司时,才7000多粉丝,就被路过的粉丝认了出来。当时我还以为他是找我借钱,结果他竟然想和我合照。那个瞬间,身边的同事感到惊讶,纷纷调侃我成了中国的“巨星”。这些看似小的片段,却让我体会到了认可与支持带来的快乐。
然而,我的困难在于拖延,可能是许多自媒体博主常见的问题。拍摄时我有兴致,但拍完之后常常会延迟发布。我和卡姐吃饭时,她总是第一个拿出手机记录点滴,这种敏捷的反应让我意识到自己也应该更快地分享我的内容,然后我手机里储存了很多素材却迟迟未发。 我希望能在这一点上有所改进,克服拖延,积极分享我的生活与创作。
你想想看,我生日的时候邀请大家一起去海底捞,那是九月份的事情,现在都已经十一月份了,我的素材还躺在手机里。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觉得这个事情做得不够好,还是没有欲望?其实我对这个事情是很有欲望的。我属于那种觉得很好的事情,特别想立刻分享给大家的人。我并不是想要展现自己有多愉悦,而是希望大家能够体会到这个好处。有人和我一起快乐,那大家一起好才是真的好。这种体验让我渴望向别人提供价值,当你发现你给了别人价值,你会感到快乐。
我一直都这样的,包括我的朋友圈。在我刚来日本的那几年,那个时候还没有很多人做内容创作。我发现自己的一些外形特点被别人喜欢的时候,恰恰是因为我发了朋友圈,得到了许多点赞。曾经有朋友对我说,不如去搞自媒体吧,点赞的人很多。但我一直忽略这个点。回过头来看,这让我思考还是否有可能在我的朋友圈找到灵感。那时候,我会立刻分享我的感受,把我的快乐传递给大家,而不是像现在想着要做成精彩的视频,要考虑信息的密度和其他细节。
在 pandemics 等待的时候,我特别喜欢泡澡。那时我能泡上两个小时,剪出一段视频并加上小字幕。虽然现在我依然喜欢那种泡澡,但我觉得已经失去了最初做视频带来的那种快乐感。现在的我似乎被过多的想法所束缚,觉得必须要专业,必须有深度,却忽略了最开始的简单和快乐。反而失去了做视频时的自然感,觉得变得太复杂和困难。
我会想起那时候,我简单地记录周围的小美好,只是想让朋友们感受到这些。我觉得自媒体应该是做这种分享的。通过我的分享,有趣的内容可以让更多人喜爱和体验。我会鼓励自己和身边的人,走出这样的局限,创造更多的新内容。虽然在其实质上,我从未考虑过专业化这件事,但我又渴望内容能让观众感兴趣。而我不断探索,发现这也是一种错位的尝试,因为利他和自我快乐并不是对立的,乐在其中是最重要的,我希望这能够带出更满意的结果。
我觉得一定是有什么东西在限制我。虽然并不一定非要去做某件事情,但我可能会因为有点自信而不断尝试。也许一开始做这一点就是因为舒适感。你刚提到的这个观点让我想到了IP与一些账号之间的区别,比如像“东京万花筒”这样的账号,为什么你在路上会被认出来,而它却没有同样的待遇,部分原因在于不露脸。即便大家看到这个IP中的熊猫就知道是露露,但其实也没有形成显著的认知。
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你在引领品牌,还是品牌在引领你。就像直播选品一样,如果你的IP很强,你可以把产品带红,比如李佳琦。但有些人在起步时还是一个“无名小卒”,他们希望直播成为越来越火,那就只能找到爆款来带动自己。所以,这两者的概念是不同的。是否可能一开始我选择了一个爆品来引导自己,但最后被这个爆品限制住了,因为大家最初是来关注这个爆品的,而不是我本人。这让我的流量很难突破,也需要不断寻找新爆品,这其实是依赖运气和匹配度。
我第一次发小红书时差不多得到了两万赞,而现在最多的一条也只是万赞。我每天都在想能否再发一条视频达到两万赞,看到别人十万赞,我真是心生羡慕。我的第三条视频有9.3万的收藏和点赞,但到现在,我还没达到那个数字。我还在想老天爷能否再赏我一口,我觉得如果能跟某位明星谈个恋爱,或许会爆火。继续聊下去,我发现无法找到这个现象的原因。因此对于这个平台,我反而没有太大的外部压力。因为我在做一条十几赞和一条两万赞的内容时,付出的努力都是一致的,但最终效果却完全不同。这显然和产品及流量有关系。
我第一条视频同与“与生节线”有关,那是个“密码”,我其实与这个没有关系。如果这个话题火,无论谁做都火。所以我当时发布这一条时,可能也会考虑到这一点。后面选的产品确实是我喜欢的,以及吸引我的点之一就是差异化,或许是一些在市场上较为少见的日本产品。这样的思路,虽然可能带来更好的数据,但我觉得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方向。
有趣的是,今年我有位朋友从美国过来,我们吃完饭聊了一晚上。吃完饭后准备去逛店买东西,他的朋友说要买几瓶品,我注意到其中有一个很少人推荐的产品,正好我之前刚发过相关内容。他还介绍了这个产品,口吻和我的视频几乎一样。我当时就想,可能也是有人提过的吧,但他收藏里面的内容正是我的视频。尽管我们聊了一晚上,他却毫无察觉。这就反映出在观众看来,产品本身才是重点,而不是我这个人。
也许我在日本有地域优势,更了解这些产品,能够将信息传递给大家。之前我常在想,我该如何塑造我的角色和内容。实际上,我始终在努力塑造一个简洁明了的人设。我意识到这一点是因为我之前的工作习惯,常常需要向上级汇报信息,因此我必须在短时间内传达出很多信息。因此,我在开头就想要包含重要的信息内容。有人问我关于内容的思路,我的看法是,让对方放松,或者提供一些关键信息。我认为,内容的节奏应当是开始阶段密集,然后逐步放松,再到最后的总结和升华。我的表达方式大致如此。
过去我和领导汇报时,了解了他们想要什么,因此我也在思考是否大家都需要这样的信息结构。看一篇内容时,我经常自问,作为观众我能期待什么。我的开头也调整过好几次,最初是简单的“东京独居女子”,后来我想在前面添加一些有代表性的信息,因为我始终保留着一些综艺节目的倾向。内容中我也会使用某种重复形式,像口头禅一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深化观众对我的内容的认知。这样的内容呈现方式,正是我通过以往的经验总结得出的。
我一直在寻找一种表达方式,最初我取名为“东京独居女子”,但这个名字引来了不少“臭直男”的嘲讽,他们甚至说:“如果独居女子都长成你这样,我这一辈子都不想要。”我心里想,长得丑就可以随便被骂吗?所以我决定改名为“猪腰”。改名之后,我发现,竟然没有人再这样攻击我,整个世界都变得祥和美好。他们说:“这名字爽得很。”于是,我回应道:“现在你们怎么骂我?来啊,骂我这只‘腰’!”我意识到,作为公众人物,形象并不能过于完美,因为总有人会挑刺。
独居女子这个概念本来就是个正常的表达,但我却因自己的外貌而被质疑。然而,我并没有因此而受到伤害,反而更加确定了自己。在我经历了很多关于外貌的评论后,我逐渐接纳了自己的独特之处。我边上的美女朋友们经常提醒我,我的外表不够出众,但我心里明白,这就是我。成长过程中,这种评价让我明白,外貌并不是一切,我不想通过整容来迎合别人的审美标准。许多人可能第一眼看上去不那么惊艳,但他们的个性和魅力会让他们变得独特而迷人。正如我钟爱的勺子老师,虽然与传统的美丽标准不同,但她的五官和笑容都充满了吸引力。
我认为,进入自媒体行业是一个认知自我的过程。在这个平台上,我把自己暴露在众人的视野里,难免会受到各种攻击。我和妈妈提到,几年前如果我做这个事情,可能效果会更好,但我觉得自己当时并不成熟。如今,我对自我认同感强烈,不再在意别人的评价。尤其是那些搞笑艺人,他们或许并不符合传统的美,但他们的生命力和个性令我十分欣赏。我很庆幸自己现在能勇敢面对不同的声音,寻找更有趣的表达方式。比如我把名字改为“猪腰”,这是个带有点幽默感的名字,释放了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外在因素的无所谓,也让大家产生了共鸣。
我喜欢在表达中加入一些轻松幽默的元素,比如有一次我和朋友吃面包,搭配了很多大蒜,旁边有个朋友调侃这叫二郎法棍,我觉得特别搞笑。这种奇妙的组合让我觉得生活中的小插曲总是充满乐趣,因此我采取了这个名字,慢慢地大家也都习惯叫我“猪妖”。一开始,不少人对这个名字提出质疑,认为不好听,但对我而言,这是个可爱的称呼。因为在我看来,它并没有伤害到任何人。即使有人评论不友好,我也会保持自信,因为我始终坚信这只是我的表达方式,没有要冒犯任何人的意思。
不过,我曾经在视频中放了自己的头像,却收到了退却的反馈。于是我决定将头像撤掉,以免给别人造成恐惧感。我在思考怎样修复这一表述,因为我确实不想冒犯任何人。而“猪腰”这个名字在前五秒内可以选择跳过,如果有人愿意停留并留言,我当然想解释一下。我觉得这个名字透出了那么一种自由与放荡不羁的态度,和“东京独居女子”相比,更富有活力和个性。因为“东京独居女子”这个形象过于模糊,而“猪腰”则是我对生活态度的一种具象表达,带着生活不易的复杂感,使其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
等同于你,所以可能某个抽象的画面让他们具象化了。我觉得这可能是塑造人设上一个非常关键的点。但是,我认为大家不应该强行去塑造,毕竟还要靠一些适度的调整,这有点难。其实,这种想法来源于评论区的一些冲击,这让我感受到了不同的声音。但当时我并没有把这当成一种极端的情况,我认为我可以接受自己,确实也觉得自己有些像“猪腰”,甚至把“山猪吃不了细糠”作为口头禅。因此,我想要把这种粗糙感与精致感结合在一起,加上一些“糙米”的元素,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方向。
有天我决定先尝试“猪腰”的风格,即使失败也没关系。结果大家的反应似乎还蛮积极的,而且意外地与美食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体验。当时有个博士提到,他给自己的“猪腰老公”做饭,大家的印象中,其实是在用一些不好的词汇在形容对方。我希望能够把这些负面词汇转化为正面的表述,这或许与我之前的工作有关,我想要寻找一个让别人喜欢我的点。即使这个人受到了很多人的讨厌,我仍然会去探究他到底有多讨厌,试图通过了解来改变这种印象。
至于我在现在所遇到的困难,像是爬山时的攀登,其实和大多数人遇到的状况差不多。因为我尚未遇上真正的困难,可能需要多请教小金老师的意见,尤其是在疫情期间,我的内容仍然有不错的流量和点赞量。看到其他人也有相似的点赞数,这让我很羡慕。小红书上的许多明星也有万级点赞,起初我以为在小红书上发布的内容都是这样的高标准,不过后来发现,许多人的内容点赞数才只有两位数,这让我意识到万花筒的内容创作确实非常优秀。
在我发布内容时,曾经有一次在会议期间,流量瞬间上涨三万,这让我感到非常沮丧,感觉自己被卡住了。比如说,要从一万涨到五万,我该怎样调整方向呢?小金老师似乎一直保持着一种顺利向上的状态,她能大致预测到每条内容能达到的赞数。虽然我也能进行一些预估,但没有自信去保证流量能够达到预期。我发现,当我遇到瓶颈时,流量并没有停止增长,最快的时候一天能涨一万粉丝,可是后来只一天涨一千也变得很了不起。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反思过账号内容的转型。最初,我是为另一位女孩定制的主题,后续她离开后,我需要继续建立这个内容。然而,创作过程中被人认可的快乐让我感到兴奋,但渐渐地,我却开始感到贪心,希望做一些自己真正认可的内容。于是,我尝试过采访其他人的平凡生活,但之后的流量却大幅下降,我原以为自己怎么做都不会掉流量,可是有时点赞数会从几千骤降到几百,这种落差让我内心难以接受。
我觉得采访的载体主要取决于个人的接受能力。如果你在某一个点上跨不过去,那么面对那种情况就会感到非常痛苦。尽管我们鼓起勇气做了十几期节目的内容,但后来我们却发现,这些内容需要不断调试和更新。因为那是公司运营的账号,不能固执己见,所以我们最终又回到了最初的内容,重新开始更新,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打击。同时,我认为最痛苦的是,持续更新内容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内容需要源源不断地输出。有很多想要走上博主之路的人,他们最初取得的成功常常是短暂的,这让围观者感觉非常震撼,但这种成功往往是一次性的,之后输出的压力却会让人感到无比的残酷。当你发现自己的话题和内容逐渐枯竭,无法通过快速获取外界信息来输出新的想法时,你就会不知道该说什么。
这个账号可能运作三个月就取得不错的效果,但随时可能会停滞不前。这也是我当时痛苦的原因之一,我们最初只专注于自身的内容,而万花筒能够达到一百万粉丝,其实是在于一次偶然的运气。我们尝试了新类型的内容,然后不断更新,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但中间我们也一心一意地投入其中,几乎没有考虑过转型的可能性。这样做的结果,我们的粉丝增长非常快,因为观众认为我们的内容有趣,愿意进一步查看更多的视频。然而,当我们尝试转型,面对失败时,我内心感到很困惑,苦苦挣扎,不知道该如何调适自己的心态。我们已经做了上百期的节目,而许多人则可能在学习模仿我们,虽然看似一切都很顺利,但真实情况却是缺乏创新。
最终,我发现,自己在常规选品和市场趋势上都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一方面,我想要关注其他优秀博主的创意,寻找灵感,然而,当我发现自己已做过的内容与他们大同小异时,心中不免感到无奈与沮丧。此外,内容创作者更新新品的速度往往赶不上自己的更新频率,导致我在选品上感到非常痛苦。作为内容创作者,我们的内容高度依赖产品的选择。如果产品选择不好,便很难火起来,而选品还需严格把控。最初一切都由他选择,后来我开始参与选品,但并不是说最近新出的某个产品就可以作为选品。因为每次写万花筒的脚本时,必须有四个产品,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这不仅仅是简单罗列物品,而需要把每个产品的亮点和共通性写出来,以此来支撑整体的叙述。
选品对我来说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而我显然也不算擅长这方面。因为我更擅长与人互动,而对产品的反应却显得有些冷淡,往往只会发出简单的赞美。对此,我曾经遇到过一个黑粉,他在小红书上公开嘲讽我,并对我做了很多负面评价。当时,一位我认识的人把这条评论转发给我,告诉我去看看他骂我。尽管内心不愿意与这样的人对话,我却还是忍不住点开了那个连接。评论里的内容全是冷嘲热讽,甚至有人以我曾经的昵称调侃我。在这种情况下,我开始感到非常消沉,觉得自己在创作的道路上被重重打击。
我觉得这个事情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伤害。有人会说我在国内的工作经历,还有人提到他在日本工作的公司。我首先是害怕,担心自己会给公司带来麻烦,才会进这个公司。其次,我觉得我是不是为了获取流量,故意用了日语,但可能并不匹配这个称呼。因为当时我确实觉得我们公司像个皮包公司,对他们的实力也不太了解。他们告诉我公司很厉害,我心里就想:怎么可能有多厉害?把我招进来,这也太烂了,我怀疑你们公司真的有多牛,随便说说而已。我感到很迷茫,于是这个事情让我消沉了一个月,期间我不敢发任何内容,甚至把很多东西都删除了。这件事情大约发生在2023年5到6月份。
后来,有一天我心里突然就不平静,想:凭什么要在乎她?她是谁啊?根本不值得我在意。于是我开始与圈内朋友聊天,表达我对自己账号的困惑。他们告诉我,不要理会那些酸人的评论,他们只是在嫉妒你。他还建议我不要做职场相关内容,因为做这种类型的账号可能会导致素材枯竭。他说应该尝试一些娱乐类的内容,因为日本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挖掘。然而,当我实际尝试搞娱乐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完全演不好,觉得自己实在是太尴尬了。我甚至尝试模仿日本人的说话方式,但我发现自己实在演不下去。这是我自媒体生涯中最大的低谷。
在那个时期,我常常被批评,甚至有一个常互动的粉丝也在嘲讽我,而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打击。后来,每当遇到类似的事情,我会尽量规避潜在风险。因为我当时粉丝不多,所以发生这样的事情后,我努力避免提及自己的职业,只说我在日本的环境中工作,想展现我的真实自我。于是,我开始尝试让日本同事一起拍摄内容,但我不想让我的账号仅仅围绕日本人的口味而受限。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自己的标签,虽然始终没有找到,但隐隐觉得自己应该能找到。有时候我也感到自己好像跨过了某座山,能用更从容的方式处理这些事情。无论是处理方法还是后续的维持方式,我都感到自己逐渐成熟了。对我来说,这些都只是小事,现在我希望能找到下一个创意爆点,但因为没有找到,我感到些许疲惫。
因此,我一直在寻找新兴刺激来激励自己。比如我最近打算搭建一个新的直播空间,因为我觉得直播让我有点疲惫,想尝试新事物。做同样的事情似乎没有什么成效,但观众仍然期待我的内容,所以我必须创新。追求成就感是我做自媒体的初衷,而坚持下去也需要一些真实反馈,如果一直是负反馈,我可能会面临停滞。今天我们聊得很精彩,关于如何保持创作创新的问题,我觉得如果有挣扎的话,那也是必经之路。比如我特别喜欢小英,那个摩卡少女4月1号是她生日的时候,东京塔会特别为她变成粉红色。我在现场遇到许多游客,和他们一起游玩,甚至还遇到了一位YouTuber。人与人之间的这种交流确实美好,让我感受到人际互动的美妙之处。
互动所带来的情绪高昂感,真希望能告诉更多人,你也可以这样做。如果你能够对此情绪产生共鸣,那我觉得这一切都很美好。像这些想法,我特别想剪辑出来并与大家分享。不过,这一切并不容易,要达成我想要表达的效果,我感觉自己根本还没有那种能力。我认为需要一个合适的载体,来展示这一切。比如,有一个拍照的博主,他非常善于交流,会说一点英语和日语,然后用简单的日语捕捉到了很多美丽的瞬间。因此,我觉得如果你找到一个适合你的载体,就能突显你的特点。比如,你可以随身带一些美味的零食,这样可以随时分享给别人。
而在这一过程中,我内心每天都处于一种拍摄的状态。我曾很想见到某个朋友,甚至觉得因为有了品牌爸爸和deadline,自己才能有所推动。不然,我总感觉自己只是被困在一个地方,像被抽打着向前走。对此,我很想改善自己的创作模式,但我始终抱持着满脑子的创意。创作的本质是要有作品出现,因此我决定暂时不谈这一话题。如果想要保持持续的创作,勺子老师给我的一个启示就是,制作成本一定要低,避免过度消耗。许多博主开始时都想着要完美,往往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止步不前。我经历过这样的阶段,深知适度追求完美是关键,所以我认为这一点大家都能理解,却常常被困住,特别是对新手博主而言。
首先,我们要控制时间成本,不要让创作变得过于复杂。短视频不需要非常完美,只要在某个点上做到极致,不管是情感表达还是价值传递,放大一个小细节,便能创造出有价值的内容。此外,就像刚才提到的载体问题,模式要相对固定,每天保持这种操作。例如,那个博主每天用相机与人交流,然后将素材拼接成作品。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固定的模式,通过不断实验找到最优解。就像万花筒一样,我们尝试了很多条,基本知道我们开头的最佳方式是直接开始,不需要引入过多前言。而当我准备介绍产品时,抓住观众的眼球是最重要的。比如,只需在第三句话左右展示产品的卖点,之后便可以进行转折与故事推进,这样能持续地产出内容,避免每次都需思考如何引入话题。
关于我自己的剪辑过程,我有两个体系,一个是探店体系,另一个是艺人实拍体系。艺人实拍体系我可以在大约一个小时内完成剪辑,而粗剪则只需要30分钟。我会加入音效和字幕,通常不太修改字幕,因为我发现观众更在意的是我的表现,而非完美的字幕。至于探店拍摄,我会添加解说,但并不提前准备稿子。因为有位粉丝曾留评说,希望听我用方言讲述,而这让我意识到要抓住当下的感觉。因此,剪辑探店视频的速度比艺人实拍快很多。我会首先将所有素材整理好,然后合理安排音效。随着制作经验的积累,我意识到观众更关注的内容,这让我得以持续改进我的创作。在回国后的这段时间,我剪辑Vlog也愈发得心应手,虽然没有人教我,但在剪辑的过程中,我慢慢找到了舒适的感觉。
我会有点像搞笑艺人的一个“callback”,这是我的一个体系。比如在店长那一期,我就会不断重复店长对于中国人一些事情的误解。我会寻找一个切入点,要不然就只是一段流水账,今天做这件事情,然后大家有一点好奇。中间我将素材串联起来的方式,就是使用“callback”。例如,去云南时,他让我吃了一个很难吃的油干,我就一直进行“callback”。但我自己也会复盘,发现我拍vlog素材太随意了,总是这样拍一下,最近我希望将这个部分做到更精致一些。之前别人拍时说,随便搞搞也可以,而现在我会想拍得更仔细些,比如拍近一点、远一点或者带入环境的画面,这样在剪辑时我就有很多选择。我开始更认真地思考这个事情。
至于创作的欲望,我是非常渴望的。因为我在粉丝群中有四个群,他们时常问:“今天小早有饭吃吗?”每次我发出消息,那些粉丝就会说:“小猪们开饭了。”大家在等着我,我觉得这是我的一种动力。以前我也跟过B站,经历过那种让人害怕的感觉:你等了我这么久,我却没有更新,你决定取关了。同时,我觉得在小说上,人们还能有比较友好的沟通。说到我想做这个事情,我的态度是非常认真,并不把它当做玩笑,而是希望能够成为一个女老板。在职场上,我没有太大的憧憬,也不想拍老板的马屁,更不想攀登职阶。我只想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因此,自媒体对我来说,成了唯一的抓手。我希望通过这个小事情,能够逐渐实现更大的梦想,未来可能会有自己的团队,我们可以探讨更多的内容。
我希望在2030年时,能成为一个女老板。尽管这段时间看起来有些遥远,但我对这个事情是非常认真的。即使没有直接收益,我也希望内容能做得更丰富。之前我没有做过播客,但现在做了三期后,竟然有人在期待更新,这让我觉得非常幸福。我还研究了许多优秀的账号,觉得像小静老师这样的创作者,一定会火。小静老师对内容的研究非常深入,几乎是入魔的感觉。我们可以考虑一起成立公司,我是真的很想做这个,没有开玩笑。
关于复盘,我和小卡老师也探讨过,我们希望互相给出建议。小卡老师每天都在拍素材,但产出没那么多。我告诉她,先别管点赞,先发布一期视频,凭自己的想法去剪辑。后期再看看效果。我们可能都需要突破一些心理的障碍。就我个人而言,我剪视频时觉得要花五个小时,而加个音效可能又是一个小时。我之前剪过一支vlog,发现费力不讨好,后来自我反思,意识到其实不需要那么复杂的内容,简单一些就能满足观众。这些思路的改变,让我意识到原本自满的东西就像一堵墙,把观众隔绝在外,因此我会迅速删除这些部分。
再谈到开头部分,小卡老师提到的“东京十年的local”这个说法显得有些高调,而我也意识到这个点,决定在新版中采用更贴切的开头。之前我觉得自己跟艺人没有太大关系,但是看到这些资讯,我觉得还是蛮有趣的。总之,我希望在未来能够不断尝试,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自身不断成长。我觉得心态和思维模式非常重要,只要愿意接受反馈并且勇于尝试,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虽然我不能确保每个人都能成功,但无疑,这种积极探索的思维方式将会引导我们走向更广阔的道路。
虽然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不能完全被掌控,但我们可以努力趋向一个更理想的方向。因此,我觉得你的心态其实很不错。其实我们对你并不是特别了解,尚不清楚你适合什么样的内容,或是什么样的内容不太适合你。或许我们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比如尝试一些不同的系列内容,若未来有好的想法,我会告诉你。我真心觉得你已经很棒了。你是我唯一在小红书或视频号看到的,关注日本的博主。有些人会介绍东京或者类似的内容,就像B站的娱乐节目一样。
你提到有个女生曾经说要自杀,我在评论区劝她要好好吃饭,没错,就是那个事情。后来又有其他账号提到你的内容,虽然不是你主动推广的。还有很多人询问我是否可以使用那些素材,回复他们时我想说,可以尝试一些新的方式,毕竟大多数内容都差不多。你是我看到的唯一一个这样的日本博主,介绍风格有点像娱乐小妹,或许是我的粉丝在做这种营销。有可能是因为他们需要类似的素材,我并不确定,但大家对这样的博主都表示很治愈。虽然评论区里大家都在分享自己的饮食经历,似乎并没有人真正得到治愈。
我每天查看你的账号,都觉得有治愈感。很多人在忙碌的一天后,可能都不愿意再听一些说教。之前我也曾有些疑惑,读大学时因为性格好,我的论文过得相对顺利,老师只让我修改封面,其他问题都不算事。后来我进入了一些团队,发现大家都是背后有着辉煌背景的人,那时候我觉得我自己其实并不突出,特别是和留学于顶尖大学的同学相比。我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因为有相关的实习经历,吸引了领导们的关注,但很多人指出,这份工作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通过这段经历,我意识到能够与真心想一起工作的人并不多。当我在团队中发现一些人并不想与其合作时,我才明白这种契合是如此重要。后来的项目中,我希望能给身边的人带去微笑,尽管不知道如何具体做,但我也能分享一些自己的经历,甚至有意无意间给别人带去一些治愈的感觉。比如,我在讲述自己比较糟糕的经历时,身边的人也会感受到我的认真与共情。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我的账号也分享着普通人的生活,或许这就是我隐秘的天赋。
我认为保持这种纯粹的美好是很重要的。如果把这种治愈变成追求功利的东西,就会偏离最初的轨道。此外,我对周围的环境非常看重,经历了几次不合适的工作环境后,我意识到身边的人和影响是多么关键。如果合作的人让我感觉不适,或无法理解我想表达的内容,我一定会果断离开。正是这样的环境,会让我变得消极。不仅是我,人人都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变得无所适从,失去道德感。我认为在社交媒体和工作中,合适的环境真的至关重要。
最后,除了金钱之外,我们在自媒体中还可以找到什么价值呢?第一个方面我们已经探讨过,觉得如果有必要可以再补充一些观点。
我觉得通过这次媒体活动,我出去玩了很多小时,确实是我可能比较矮的原因。我周末有时想在家里待着,听听播客,例如听嫂子的播客。不过最近我因为必须要去拍一些东西,开始接触自媒体。这让我体验了许多以往性格使然我不会去尝试的事情,比如跟日本人打麻将,参加他们的祭礼。我非常想去跟日本人打麻将,计划和他们一起体验各种活动,包括听他们的一些现场演出。我觉得这些都还蛮有意思的,尤其是当你在公司工作时,公务出行的费用由公司承担,很多人会说做博主很爽,因为可以一边玩一边赚钱。我觉得这确实很开心。
此外,我还能够接触到许多优秀的人,从今年开始我发现在日本结识了越来越多优秀的人,比如央视的主持人,因为他们知道我是做内容的,很多优秀的人都想要这种合作机会,于是便会和我交流。我也因此得到了与一些优秀人士建立联系的机会,像嫂子就是通过这样的途径认识的,真的很感谢店长的推荐。他说“要多认识厉害的人”,这让我觉得很好。我们在工作中不仅建立了业务联系,也有了思想上的交流,甚至与我喜欢的播客博主建立了私下的联系。这些都让我很开心。
不过,我觉得还是需要有一个商务团队来帮助我们推进这个过程。你是否可以让卡姐来做这个商务呢?我一直在做这样的事情。像小金老师,就是那种默默创作的人,之前叫他出去见见人,他总是不愿意去。而嫂子相对来说则直接得多,能让人看到她的账号,从而更容易建立联系。其实,我对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并没有太大兴趣,但我意识到做一个自己的账号是必要的,这是为了更好地规划职业方向。当我与IP沟通时,有时因为表达不清晰而困扰,但我想,如果自己做内容,效果可能会更好。我多年前就提到过,希望他能组建自己的团队。
自媒体展现的是一个人的窗口,我们需要把这个窗户打开,这样别人才能看到你。我觉得在没有成果之前,确实需要外部的推动和介绍。我常常在做这方面的事情。当我第一次见到东京的万华同老师时,我搜索了一下相关信息,觉得物流信息正确。因此,我一直认为好的东西应该让大家分享,有能力做这件事的人,能够帮助他人。如果我认为这个人有能力,那肯定会推荐他。能让别人看到好东西,这就是我从事自媒体的快乐所在。
我觉得能调动别人的兴趣并给他们带来快乐是自媒体的意义之一。我真心认为各方面都适合做自媒体。那些希望将好的事物与人分享的人,是真正推动内容传播的人。我的快乐在于能够分享这些,虽然也许这些分享不一定对所有人都合适,但我认为这样的分享能够解决他人的某些问题。我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对方也获得快乐。除了金钱,在自媒体中我收获的价值就是这种分享欲。无论是小事,还是我爸妈和我的互动,我都特别想分享在社交平台上。这样的互动并不仅仅是基于我父母对我的关心,而是我寻求与人之间的连结。我一向喜欢与人互动,无论是老朋友还是新知,之前教书时也跟小朋友和他们的父母相处得很好。在朋友圈中,我分享的一些内容也得到了信任,大家会觉得“有问题找小卡”,这让我感到了一种责任感,我觉得这种信任对我来说是难得的。
我常常会感受到这样的矛盾。别人在我面前抱怨,希望我不要多麻烦他们,但我却把这股戾气留给我喜欢的人。对于我心中重要的人,我会尽量包容和呵护,因为我知道他们对我好,我也同样对他们好。在这样的关系中,我的容忍度会非常高,我不希望他们在我这里有一点点的不爽或亏欠。我会努力以柔软的方式包围着他们。然而对于那些不在我内心柔软圈的人,我却不会让他们靠近。如果我发现和他们在一起并不开心,或者感受不到对方的认真,我就会选择疏远,不再主动联系。这是我对待人际关系的一种态度,只留给那些对我来说重要的人。
对于朋友聚会,我的期望也并非是简单的见面,有时我会寻找借口不去。我希望聚会的每一刻都是愉快的,而不是我费力安排后,走后又感到不舒服和疲惫。我更希望能像路易·冯·巴赫那样,享受到一种心灵上的畅快。我认为见面应该是能量的交换,而不是消耗。虽然你和我在这方面的反应可能有所不同,你是I人,我是E人,我从他人那里获得的能量更多地是自发的,而E人需要外界的回应。这样的区别我并不认为哪个更好,性格使然,都是独特的表现,我的前提是大家的出发点都是美好的。
在敏感的程度上,我也非常清楚他人对我的善意。我虽然对某些善意回应不作出明显的反应,但内心会记住,尤其是当有人伪装善意时,我可能会选择远离。这样的处理方式简单且直接,有时候我觉得我对他人的敏感程度可能有些过高,但我是乐于照顾他人的,观察周围人的舒适度也让我付出了许多精力。在家里时,我会这样,但在朋友的家中则放松许多,我不会去过度关注那些细节。对此我思考了许多,或许是因为小时候常被叮嘱要多注意周围的人。我在职场中,对上司的感受也比较轻松,因为他们给予我创意上的自由。
我时常会主动观察身边艺人的需求,确保他们的情绪舒适。即使我表现得冷静,内心却始终想着如何给他们提供支持和建议。我会在心中提前考虑好合适的说话时机,在饭桌上、讨论时,所有的准备与安排都经过精心思考。我常常在这种状态中感到安宁,若是不去做这些,我会感到不安。在现场中,我希望能够有效传达给对方他们的需求,尽量避免让他们感到不适或失望。不断地为人服务、寻找他们所需早已内化成我生活中的习惯,无论是察觉到某个艺人想要喝水,还是寻找毯子,我总是会在忙碌中优先考虑他们的需求。这样的习惯,虽庞杂却让我在这个领域中获得充实感。
艺人跟我说他忘记带睫毛夹了,我会尽力在现场找到一个化妆师借一个给他。这次去BW演出时,有个艺人也忘带睫毛夹,我便询问现场的工作人员,能否借用他们带来的睫毛夹,工作人员是个男老师,他很爽快地答应了,还一边吃着麻花,一边翻找着他的化妆包,安慰我说:“别着急,马上就找到了。”我觉得这是我必须做的事情,确保艺人的愉悦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他才能把内容做好。
我认为,除了金钱,自媒体还有很多其他的价值。对我来说,这种价值让我感受到被需要的爱。我一直想做一些事情,却发现无论是综艺节目还是处理大牌艺人,都让我无法看到自己的存在和贡献。与其追求名利,我希望能将我的想法具体化。最近我收到了许多正向的反馈,这让我感到我的世界变得更宽广。未来的可能性是无限的,无论是搞笑艺人、脱口秀,还是回归美食行业,我都有机会去尝试。
通过自媒体,我发现自己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技能。我可以自己拍摄和剪辑视频,变成更有趣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能做出独立的小作品,还能将精力投入到更大的项目中。从恋爱到人际关系,我发现我的生活变得更加有趣,因此我希望能继续做与美食相关的综艺节目。这个主题与我息息相关,完美契合我的性格与潜能。
我在制作美食内容的过程中寻找到了自我治愈的方式,做饭也让我缓解了压力。我发现,厨艺的提升不仅是个人兴趣的发展,也为我创造了视觉上吸引人的内容。正是这种不断循环的过程让我意识到,观众在看我视频时也能感受到这种治愈。同样,观众在我的作品中感受到的愉悦,正是因为我自己也感到愉悦。
最后,对于想要进入自媒体行业的人,我有一个建议:勇敢模仿和拆解他人的内容。如果你是个素人,不知从何开始,可以先观察和分析成功博主的内容,试着拆解,找出他们的结构。进行尝试,哪怕是模仿别人的视频,逐步找到自己的风格。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学到很多实用的技巧和经验,感觉到创作的乐趣和挑战。最终,你的努力会让你找到自己的方向,获得真正的反馈与成长。
还是要去行动,对,我同意。但我其实想补充一点,就是一开始我也有做这些事情,正是因为我妈妈从小教我的。她告诉我,想要成功,首先要学习模仿。她是搞化工的,条件非常简陋,在我们当地的工厂当时很多,她没有丰富的学习资料,只能通过观察模具来模仿制作出类似的产品。经过实践,她总结出制作的方法,并一直对我强调:模仿高手如何处理事情。当你模仿高手时,即便你起初很弱,也能成为一个低手中的高手;反之,模仿低手的东西,你最终也会落入低手的行列。因此,去模仿优秀的人,才是行之有效的思路。
至于我自己的工作方法,我脑子里会把事情想得很清楚。我认为,首先要把所有的东西准备好,比如拍摄的手机和剪辑工具,切忌在拍完视频之后再去准备,这样会降低你的热情。你可以用一天的时间把这些事情都准备好,然后再进行制作,减少阻力。因为我在做当前内容之前,有三天时间都在思考,怎样将这个账号与我的生活完美结合。我没有时间去咖啡店静思,也没时间去自习室创作,所以我必须找到一种与自媒体和谐相处的方法。三月份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怎样让这个账号和我融为一体,不想让它成为我的负担。现在,我觉得非常快乐,偶尔拍完后,会想到立即剪辑,或者在剪辑过程中,会发现有趣的地方,剪着剪着如果觉得无趣,我就会反思,哪些素材没有拍好,期待下一次做得更好。
总之,我觉得开始做是最重要的,可以先买一部好手机。如果你刚开始,也可以用现有的手机拍摄。我刚开始用的也就是iPhone 12,然后用剪影软件,买个VIP版,不要在这方面省钱,尤其是现在字幕功能需要VIP才能启用。对此,我认为2024年还是有很多机会去做的,我也相信我能在这年里做起来。小金老师也应该建立自己的账号,我希望有更多人能给予我支持与鼓励。我感受到了这一点。今天的第一期《猪大棚》录制到这里,可能要跟大家说再见了。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对谈,希望大家能从中有所收获,即便没有收获,也感谢大家的陪伴。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结束了,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