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听的旋律?你的大脑为什么会对音乐有如此强烈的反应?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下旋律!

媒体链接

内容要点:

  • 1. 音乐的诞生早于人类文明的诞生,人们在原始社会通过声音沟通,这使得音乐的诞生成为人类交流的重要一部分。
  • 2. 人类对音高变化特别敏感,这种敏感来源于祖先为了有效传递信息而使用变化音高的特性。
  • 3. 旋律不仅存在于音乐中,其本质在于语言中的语气和语调,旋律在沟通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 4. 中国明朝的朱载堉发明的十二平均律,使得现代乐器可以准确调音并自由转调,为古典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5. 旋律的吸引力和情感共鸣与音乐创作者传达信息的能力密切相关,旋律能够在短时间内印记在听众心中并产生情感共鸣。

大家好,我是一个喜欢给自己挖大坑的音乐区UP主。在上一期视频中,我答应为大家制作一个科普类的小视频,讲解为什么人们喜欢听音乐。起初,我以为一两天就能写完这个稿子,结果写了一周,写得自己崩溃了。我发现越写越多,越来越难以完成。不过,无论如何,今天这个视频我一定要拍出来,因为我的粉丝都是音乐爱好者,而音乐爱好者天生聪明,你们说是吧?所以你们一定能听得懂。今天,我们来填上期视频挖的坑,一起聊聊什么叫好听的旋律,为什么有些旋律会深深刻在你的记忆里,让你挥之不去。

既然聊音乐,就先从听的这一部分开始。我相信很多人都曾经感叹:你们怎么能听得见那么多细微的声音?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耳朵并没有什么区别,我的耳朵和你的耳朵同样灵敏。我能听得见的东西,你也能听见。现在,我在视频中放了一个乐器的声音,虽然它很小,你可能注意不到,我也一开始没有注意到。为了让大家留意到这个声音,我会让它的音量保持不变,但在上下波动。你们看,是不是立刻就能注意到它了?这是因为人的耳朵对音高的变化非常敏感。稍后我会解释为什么我们特别关注音高的变化。先说说刚才这个声音有多小,它的音量比我房间里的背景噪音还要小,甚至比空调的声音也要小。即使使用我们现今最先进的音频算法来检测这个声音,也无法从背景噪音中提取出来,但我们的大脑却能从杂音中分辨出上下变化的音高,这是电脑做不到的。我们的敏锐听觉是从何而来的呢?

我想通过分享一个有趣的小知识来引入这个话题。这个有趣的小知识就是:音乐的诞生早于人类文明的诞生。听起来是不是很惊人?文明的诞生有一个判定条件,就是是否发明出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如苏美尔文明的新型文字、古埃及的文字,以及我们的甲骨文,历史大约在四五千年左右。所以整个人类的文明史也就这么长。然而我们出土的最早的乐器,比如鼓和笛子,历史却有八九千年之久,甚至还有上万年的历史,远远早于文字的出现。这样看来,难道这不特别神奇吗?一下子让人觉得音乐显得神圣起来。其实这个事情并不难以理解。因为在原始时代,人们没有文字,也没有成型的语言,但人们之间需要沟通,那怎么沟通呢?人们就用声音来交流,还用工具代替自己的嘴,发出声音来传递信息。例如,在狩猎时,人们可以用哨子向部落发送远距离信号。因此,上万年前,人们能造出笛子这样的物件其实并不奇怪。我们也因不断通过耳朵接收信号,而养成了越来越敏锐的听觉。

有些自然界的声音,比如风声和海浪声,相对是静态的。所以,如果我们发出一个持续不变的声音,而它的音量不够大,就容易淹没于自然环境中。但是只要音高一旦变化,我们的耳朵就很容易注意到。因此,人类的祖先选择用变化的音高来传递信息,而这种变化的音高形成了旋律,这就是我们人类耳朵对音高变化特别敏感的原因。继续从这个角度看,正是因为人类用声音传递信息,导致了最原始乐器的出现。即使到了今天,音乐的功能仍然没有改变,只是音乐现在传递的是情感和情绪。在音乐的所有组成元素中,旋律是最重要的部分。

既然我们聊的是旋律,什么是好听的旋律,为什么有些旋律让你记忆深刻?今天我们就重新认识一下旋律。旋律并不是音乐里独有的东西,它的本质是不同的音高、长短、轻重的连续组合。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里的高低起伏其实也都是一段段旋律。比如“你瞅啥瞅你咋的”,其中的语调我们通过旋律都能识别出来。后来,我们给说话的旋律起了一个新的名词:语气语调。但其实,语气语调的本质就是旋律。人类在进入文明时代后,虽然可以用文字沟通,但旋律在沟通中的重要性从未被取代。语气语调的旋律为文字赋予了情感与字面以外的意思。“这为什么不会有信息感呢?”这是另一个话题了。再比如,当一个美国人讲话中文时,我们是如何察觉他母语不是中文的呢?因为英文是这么说的:“When Americans speak Chinese”。当一个美国人讲中文时,你的大脑其实是通过旋律来判断的,并不是看他的发音标准与否。即便我故意把拼音咬字说错了,但如果我的旋律没有变化、仍旧是你熟悉的旋律,你依然能接受。

音乐最重要的组成元素——旋律,它源于现实生活。这也是许多古代哲学家曾提到的一个理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说到音乐的组成元素,那么稍微插入一下小科普,虽然音乐的组成元素很多,但主要的组成元素有三个,也称为音乐的三元素:旋律、节奏和和声。我们已经了解了旋律,而节奏可以简单理解为歌曲中的鼓。更科学一点的解释是,节奏是一种人的感受,就像我们听黑人说话时,都会觉得它像是在说rap一样,他们的说话里自带节奏。我们都能感受到这个节奏的存在。

歌曲中的鼓主要提供了最明显的节奏感,但其他乐器也能传递出节奏的感觉。比如,我弹奏了一段钢琴,这段钢琴的节奏感非常强,因此它也能为我们带来节奏的体验。所有这些节奏综合在一起,形成了音乐的节奏感。那么,和声是什么呢?比如,我现在在说话中加入和声,便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开个玩笑,这样做只是为了帮助不太清楚和声概念的朋友们更好地理解。认真来说,和声的概念是这样的:大家听过我清唱的一段歌曲,在没有伴奏的情况下,那是一段旋律。而如果我把和声加进去,就变成了“刮风遮天,我试过握着你手,却偏偏...”这其实可以简单理解为伴奏,如果不想深入探讨,和声可以看作是与主旋律不同的音同时发声,形成了丰富的听觉体验。而伴奏不仅仅提供和声的功能,它本身也能提供节奏的功能,比如吉他这种乐器。

说到吉他的演奏,“刮风遮天,我试过握着你手,却偏偏雨渐渐打到我”这一段歌词中,如果同时弹奏多个音,这些音构成的和声在没有音高的情况下,也就是节奏。我知道,我们有点扯远了。不过,音乐人拿起琴和面对麦克风,确实很难停下来。现在让我们回到正题。人类自古以来就是通过音高的变化传递信息的,而我们的脑袋对于旋律的敏感程度远超你的想象。生活中旋律无处不在。接下来,我们再聊聊构成旋律的音。在键盘上,我们所有乐器都使用的这些音,为什么选用这些音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非常有趣。早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中国就发明了一种叫“三分律法”的方法,确定了音符之间的高低排列关系。而在同一时期,古希腊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也发明了一种叫“五度相生律”的方法来确定音符的排列原理。

我们不必过于细究这些原理,因为它们比较枯燥。我们只需要知道,中国和外国在音律的发明上虽然名称不同,但原理相似。确定下来的音符与现在所用的键盘音已经非常接近。最神奇的是,2500年前,东方和西方的人居然同时发明了相同的音律,这比我们刚才讨论的音楽起源更早,且更加令人惊讶。这种巧合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我们并不是在“发明”音律,而是发现了它。do、re、mi、fa、so、la、si、do这些音原本就存在于自然之中。因此,东西方人才会同时制定出相似的旋律。

那么,这个规律是什么呢?我用一个简单易懂的方式告诉大家。当我拨动这根吉他弦时,它会振动。但这种振动不是大家想象的单一方式。实际上,当这根弦被弹起时,它有很多种可能的振动方式。比如,它可以平分为两部振动,也可以平分为三部、四部、甚至是更多。这些振动的叠加形成了琴弦的复杂振动。刚刚提及到的每一种振动方式都会对应一个特定的声音。

如果我想让这根弦分成两份来振动,我只需找到琴弦的中点,轻轻按住,然后拨动它。现在,琴弦开始以这种方式振动,发出的声音就是一种。而如果我想让琴弦以三份的方式振动,我就要找到琴弦三分之一的位置,然后同样拨动它,发出的声音就会有所不同。这说明琴弦的振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我们听到的声音并不是单独的,而是由许多声音叠加而成,且这些音之间的比例排列是固定且天然存在的,由物理规律所决定。

在古代,人们发现了这些自然规律,但由于没有现代的高科技手段,他们只能用手工和笔来计算各个频率之间的比例。这也是为什么奠定音乐理论的那些人往往都是数学家。最终,他们计算出了每种振动所对应的音,形成了我们所说的自然泛音列。音符的存在是自然所赐,易于人耳接受。后来,人们对这些自然泛音列中的音重新排列组合,便得到了两千多年前找到的这一串音符,基本上与现在的音符相差无几。而这最后的差异其实是制约音乐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在这里,我必须着重给大家介绍一位非常值得我们骄傲的中国人——明朝的皇子朱在玉,他在1581年发明了十二平均律。

这个十二平均律有多厉害呢?现在世界上所有的乐器,像钢琴、吉他等,都是通过十二平均律来定音的。你们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吗?西方古典音乐理论是现代音乐之父,而十二平均律则是西方古典音乐理论之父。没有十二平均律,西方就无法发展出古典音乐理论。所以管弦乐队、交响乐队等一切都将不复存在。那么,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呢?请允许我细细道来。

两千多年前,不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古希腊人发明的那些自然音律,虽然听起来和谐,但却有一个缺陷,那就是不能转调。举个例子,我现在在一台古代的乐器上调好某个音律,可以弹C调的音乐,但如果我想弹D调,那就完全没办法了。现代乐器只需简单一移就能顺利转调,而古代乐器则需要重新调弦,这就是古代音律的局限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这是因为现代的乐器每个音符之间的间隔是相等的,音与音之间的高低差都是一致的。只要想转调,我们只需简单平移。然而,古代的音律不同,每个音之间的音高差不尽相同,只有接近平均,正是这微小的差异使得乐器在转调时听起来像是弦没调准。而且,这不仅是和不同曲子调弦的麻烦,还限制了音乐家的创作,许多重要的音乐理论都是从转调发展而来的。

让我们来看转调在音乐中的常见性。比如一句歌词:“你会感受爱,感受恨,感受原谅”,其中就体现了转调的运用。现代流行音乐几乎无处不见转调,缺乏转调的音乐几乎无法创作。而古人也知道转调的重要性,他们试图通过把每个音的间隔设置成平均来实现自由转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称之为“十二平均律”。然而,古人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缺乏计算每个音平均间隔的能力,这一数字非常难算。

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计算出“2的12次方根”,这个计算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几乎是不可能的。虽然一些人尝试过,但他们的精度远不足以满足乐器制作的要求。直到明朝的时候,朱载堉利用自创的巨大算盘,成功地计算出“2的12次方根”,并将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25位,解决了这一千古难题。此后,这个研究成果被从欧洲来的传教士通过丝绸之路带回了欧洲。

当时的欧洲刚刚发明了五线谱。五线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够同时准确记录音乐的三要素:旋律、节奏和和声,从而使音乐得以准确记录,防止作品随着人们的离去而消失,可以让音乐得以一代代传承。欧洲人首先获得了十二平均律,乐器可以准确定音并能够自由转调,接着又有了记录工具——五线谱。由此,古典音乐得以诞生,各种音乐理论也随着它的繁荣发展而逐渐形成,音乐真正变成了一门学科。

不过,五线谱这个工具传回中国时,已经是19世纪晚期,即清政府晚期。因此,中国的音乐并没有发展出系统性的理论,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价值。即使几百年前中国发展出系统性的理论,最终大家也会殊途同归,发展出相似的理论,因为这是自然规律存在的客观结果。我们所算出的十二平均律则是这一切的基础。如果当年没有算出这个数字,等到人类发明计算机再进行计算,音乐的发展可能早已延缓了几百年,音乐的种类也会变得匮乏,甚至我们现在生活中可能没有太多音乐可听。这些历史事件的背后,既有趣又令人深思。

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是旋律是如何深深植入记忆之中,让人无法忘怀的。有时候,你可能会认为一段旋律的印象深刻与听的次数有关系,感觉仿佛被洗脑。然而,实际上这两者之间并不相同。很多人将“洗脑”与收听次数划上等号,但其实这两者截然不同。越是洗脑的音乐,往往越是能在最短的次数里被你记住。旋律能够吸引你,甚至在你听了一到三次后就印在脑海中。如果旋律本身没有吸引力,即便是强迫你听再多遍,也不容易形成记忆。

举个例子,奥巴马在任期内流行的“Gangnam Style”并非因为它被迫无时无刻播放,而是因为它在一开始就抓住了听众的注意。因此,广泛传播的速度很快。此外,像《梁祝》这类作品,即便是许多年不听,很多人也不会忘记其中的旋律。因为这些旋律都有其独特之处,会在你记忆的深处留下刻印。

人对一段旋律的深刻印象不一定与收听次数有关,更大程度上与作者通过音乐传递的信息是否能够被你理解关系密切。那么,作者在创作旋律时又遵循了什么方法,使情感得以传递呢?我刚才分享的那些有趣知识,其实都是为了解释这个问题。如果有人告诉你这两个音代表着“稳固”,你可能会质疑为什么就是这两个音。现在我可以为你解释:这两个音相差五度,而五度是自然音阶中最重要的音程。其他音符都是通过五度推导出来的,它在我们的大脑潜意识中被认为是最和谐的音程,也是大自然中最常见的声音。例如,三全音和四全音这两个音也是五度的构造。

通过刚刚对自然音阶的了解,我可以告诉你,五度音程是非常和谐的,代表了稳固。五度的音阶是一个稳定的结构,而当它向下移动时,就会产生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但当它向上移动的时候,又传达出不甘心的情绪。向上的音程同样是一个五度,但它并不是直接跳跃,而是通过增加一个音符来展示出向上跨越的艰辛。这种辛苦的努力就像旋律中所表达的情感。如果没有歌词,即使单听旋律,我们也能感受到它所传递的情感,就像游戏中描绘的那个病态的世界一样。

另外,以《云宫训音》的旋律为例,这首曲子之所以动听,是因为它将五度音程的稳固与一种更强的音程结合在一起。作为一名创作者,我构造了这样的情感,以突出其深度和复杂性。在音乐中,当多个音同时被按下时,这些音可以是和谐的,也可以是不和谐的。通过这种和声的变化,我可以在音乐中制造出和谐与紧张的交替,借此讲述一个故事。换句话说,旋律的情绪起伏与和声的紧张或和谐是我讲故事的两种基本手段。

作者通过音乐传递的信息是否能够“get到”你,并不在于你是否具备听的能力,而在于作者是否具备讲故事的水平。一旦他成功地传达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你就能从音乐中感受到他的情感。而这并不意味这信息一定能够被所有人接受,比如一些人可能不喜欢emo音乐,尽管作者想要表达这样的情感。审美本就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只要这个旋律能够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想法,并让你感受到情绪,那么它就是一段优秀的旋律。对于情绪的起伏设计得很精彩的旋律,会让聆听者目不暇接,尤其是当作者表达的旋律恰巧符合你的心境时,往往能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而有些旋律虽然没有太大的起伏,但它们在音域内的变化同样能反映出创作者的内向与细腻。比如说,一位歌者在平淡的旋律中融入古巴比伦的历史与爱情,形成反差感,就会让人对其产生好感。这样的情感深邃,往往能打动一些内向而敏感的听众,而这种情感会在他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容易忘记。这些例子虽然是知名的经典之作,但即使是那些你从未听过的陌生音乐,同样能通过旋律讲述故事。

例如,我想围绕某个音给你们讲述一个故事。现在,我的脑海中有一个画面,我将这个画面延续下去,看看你们会联想到什么样的事情。我在弹奏时,实际上是在表达某种情感,而当这些音乐通过听众耳朵传达出去时,或许会引发他们脑中不同的联想。这正是音乐的魅力所在!

好的,我已经录下来了,我记住了。待会儿拍完视频,我会把这个旋律制作成一首完整的歌曲。下期视频就把刚刚这段旋律做成一首几分钟的完整作品,给你们听。你们想不想听呢?如果想听的话,我现在录完视频就去制作这首歌。然后我会尽快把下期视频拍出来,把这首歌分享给你们。你们觉得怎么样?

其实,我可能是史上最会挖坑的音乐区UP主,因为刚才这段旋律对我来说实在是太有感觉了。今天的内容大致就是这些,感谢大家的观看!请大家期待我的下一期视频,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