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BBB蕭茵亦有回响成长。有时候,女生的困扰比男性要大得多。我觉得,代际关系,特别是母女之间,这种表面上是在训话女儿的行为,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自身的肯定。这里面更重要的是,它设立了两代人之间那种神秘的关系。我那么恨你,但我无法摆脱你,这里面其实蕴含着一种更深刻的爱的情感。你看我,我也凝视了你,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反凝视。这正是阿托伍德作为一位作家,所展现出的女性主义意义所在,她通过写作进行反凝视的探索。
大家好,欢迎来到文学BBB,一个随时为你留座的独角文学现场。在离场之前,让一切发生。我很高兴邀请到两位老师来谈谈玛格丽特·阿德伍德的书《神与女士》。一位是复旦大学的梁永安教授,另一位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毛坚教授。我们可以首先聊聊这本书,两位老师读完后的感受可以做简单分享。梁老师,您先来吧。
我认为男性和女性对作品的体会是不同的。有些部分,可能从一个原生态的女性视角很难完全体会。但总体来说,在女性写作中,尤其是在简·奥斯汀之后,确实发生了一些历史性的变化。比如,在奥斯汀的时代,女性必须结婚才能获得幸福;而到了奥尔克顿的时代,女性的选择问题逐渐显现,四姐妹须在多种生活道路中做出选择,其实单身也是一种极具力量的选择。到了金融五十年代,整个生活氛围变得更加复杂,女性对生活的定义和与年轻丈夫的关系,都开始重新审视。不久后,阿托伍德笔下的女主角,似乎将这些问题汇聚到一起,表现出一种更为集中的困惑。
我觉得阿托伍德在《神与女士》中,展现了女性面临的深刻问题,特别是关于自我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探讨。她以半寓言和半预言的方式描绘这些内容,这让人深感启发。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创作于1976年,至今已经近五十年,但仍然极具现实意义。这正是阿托伍德作品的魅力所在,能够让我们在今天依然找到共鸣。书中提到的一个胖女孩,她变得不如母亲期待的那么瘦,这个故事让今天的读者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
总的来说,这部作品在女性主义话语中占有重要地位。从《神与女士》到后来的阿托伍德作品如《使女的故事》《盲刺客》,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渐进的演变过程。她在书中不仅重叠了故事创作和自身生活经验,更在复杂的叙事中交织出丰富的主题。她通过这些文本,不断修正女性主义议题,探讨肥胖、社会期待、男性主导以及女性在各类议题中的声音。这些都是阿托伍德对女性主义话语的深刻反思,值得热爱她作品的读者深入探讨。
它总归以某种方式与现实之间建立了一种不论是对抗的、反讽的,还是其他游戏的空间。因此,抗争也是一种象征,但我认为它并不仅仅是表面的体现,实际上更为复杂。就像福尔斯在《法国中产阶级的女人》中所写,她是一位荡妇,整天站在海边任凭他人议论。通过这种方式,她为自己争取了一个能够放纵的状态,似乎无论做什么,大家也都不会感到惊讶。因此,不可救药的样子其实恰恰代表了一种内心的选择。在对女孩的训话和规范过程中,内化是最重要的一步,赋予她无形的力量。
探讨女性身材的西方视角及其影响,似乎是对一个充满空洞感的理想的追求。在西方,上述理想只吸引了约3%的人,然而,大家却拼命朝这个理想蚕食,而这种理想则是极为自动化和潜意识的反应。这样的追求可能使人变成一个作家,从而在个人与现实之间建立两种或三种关系:一种是人变为现实,被规训。即使我在努力减肥,毕竟没有成效,但我仍然以享受的态度面对,反而让他人感到了一种舒适感。还有一种则是毫不掩饰地展示自己,像乔治·桑那样,尽管这种张扬与自我表达密切相关。
在阿特伍德的作品中,我认为对生活的见解非常深刻。她指出,我们的生活既不是纯粹的社会现实,也并非完全主观的幻梦或神话,而是这种复杂状态的结合,其中满载着喜怒哀乐以及生活的各种滋味。在这种背景下,男女双方在隐秘场所获得不同生命体验与成长,深具意义。阿特伍德笔下的这些情节,不禁让我想到历史上许多文化与性别之间的复杂关系。
此前提到的女孩成长途径底下,其实与80年代复旦校园里,反叛型女学生们的解放历程有异曲同工之妙。那时的女生们以剃光头、光着脑袋示人,自由而奔放,彰显了内心的渴望。阿特伍德在书中也探讨了胖瘦之间的辩证关系——胖是她的盔甲,能使她免于男性的凝视。而当她瘦下来,却面临更多的审视与社会压力。瘦带来的利益与凝视不仅使她重新审视自我,也影响了她与姑妈间的复杂关系。
姑妈的意图和对瘦的追求其实反映了一个世代传递的压迫,母女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病态的交互关系。在女性主义解读之下,这种关系的痛苦与挣扎十分显而易见。因为,母亲在为自己所承受的男权社会压力做出回应,同时又用这些经历去规范下一代,形成了一种代际传递的模式。尽管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可以轻易解读这些复杂的关系,但我并不希望仅限于这种表达,因为在母女关系中,代际间的真实互动同样值得深思。即便是从我个人经验来看,瘦与胖的问题显然只是其中一个表象,背后涉及的还有许多更广泛的社会与文化议题。我们常常容易忽视这种多层次的代际关系,以及两代女性如何在不同条件下进行相互影响与塑造。
代际关系在母女互动中的复杂性尤其明显。表面上,母亲在训斥女儿,但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对自己生存经历的肯定,试图借此在社会结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让我想起中国古代唐朝时,女孩们为了保持“三寸金莲”所经历的痛苦和折磨,正是母亲将自己的价值观灌输给下一代的体现。这样的文化传承不仅是生理上的,更是心理和社会认同上的塑造。母亲与女儿之间的关系,无疑充满了期待与反抗的张力。
在西方传统文化中,某些装饰性特征被视为奖赏的象征。这些特征能够符合当时的审美和道德标准,最终形成一种象征性的结构。此时,这种现象不仅是代际传承的体现,也是对女性角色模式的复制,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同化循环。在讨论童话与预言时,可以看到这些元素与哥特小说创作者的角色息息相关。故事中的主角经历了一些奇幻情节,例如他在母亲生前看到她的灵魂,或者在母亲去世后感应到她的存在。这似乎暗示着某种女性之间共享的灵力,母亲的突然显现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成功的门。这段描述也引发了关于女性在哥特文学中身份的讨论,因为哥特小说往往对女性角色有深刻的描绘,她们被塑造为极具诱惑力甚至邪恶的存在。
进一步来看,哥特式文学本质上是一种对男性主导文化的回应,往往在此框架内描写女性的复杂性。在一些经典哥特小说中,如《里维卡》,女性往往被赋予极具神秘感和不可预测性的特质。这样的叙事结构反映了男性的权力和文化传统。在全球化背景下,女性作家的作品经常借助男性既有的叙事通道进行创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拆解与重构。例如,凯伦·布里肯斯的《总是非洲》亦是如此,最初也借鉴男性的叙事方式,后来逐渐形成自己的声音。阿尔科特的《小夫人》同样展现了这一历程,虽然最初以悬疑吸引读者,最终却发出了独特的女性视角。
在讨论文本结构时,可以看到主角在小说创作与自身生活之间的双重身份,他通过书写与现实生活之间的交融,探索内心深处关于母亲的矛盾关系。尽管他与母亲存在对抗,但母亲的影像仍然深深嵌入他的潜意识中,形成了一种不容忽视的心理冲突。这种母女关系的复杂性反映了更深层次的爱与压迫,对每个人的影响都无处不在。小说不仅通过对母亲影像的不断复现,展现了女性之间的微妙关系,还揭示了代际之间的情感纠葛与对抗的挣扎。母亲的形象既是一种压迫的象征,也暗示着深藏于潜意识中的连接。若用女性主义来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