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GPT这样的AI工具未来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精细,并且可能会成为像以前的Office一样,成为每个人简历上都具备的技能。多年前,有位前辈曾经对我说:“既然你已经从事AI行业,那你就拥有了天然的信息差。”他甚至建议我投资五千元,去找一个懂得如何将GPT部署到微信聊天和微信公众号上的人,让他把SOP写好,这样你再去推广一个项目,这让我积累了一些能力。之后我在观察各种广告活动时,能够通过文案和图片,基本了解到其背后的运作模式,以及资金来源,是谁出资、目的是获客还是其他方面,这些都能基本推断出来。
在职场前景未知的情况下,我开始寻找非传统的赚钱途径。我希望能够帮助每一个热爱尝试的年轻人,首先实现他们人生中的第一个一百万。欢迎来到“满地找钱”,大家好,我是伊玲。我是一名AI产品经理,之前在美团负责了一个名为“AI写真馆”的项目,后来又跳槽到了这条赛道最顶尖的公司。由于涉及一些公司的隐私和数据红线相关的话题,我很少在自媒体上谈论AI具体的业务或细节。但今天我正好要见一位零后朋友,他也是我的同行,所以我想与大家聊一聊AI行业的现状,以及2024年想要入局AI、想往高收益领域发展,是否还值得。
现在让我们欢迎嘉宾莉莉,来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吧!大家好,我是莉莉,一名AI产品经理,00后。这也是我第一次来录制作播客。让我介绍一下我在AI领域的发展历程。我是在2023年初,也就是大概3月份开始入局AI的,个人感觉还算比较早。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尝试过早期的GPT Talk应用,接着又参与了AI图生图的项目,还做过数字人智能体等工作。听起来,我们所做的事情仿佛是在2020年左右时我所经历的,当时还没有大模型。我参与了商汤和微软小冰的项目,具体是做一些图文相关的工作。在小冰那边,我参与了对话聊天机器人以及虚拟男友和女友的开发,而在商汤则主要进行图像训练,之后在美团也有过一段时间的数字人相关工作。总的来说,AI行业来也回去折腾的事情似乎都差不多。
那么,我们现在回到节目的正题——“满地找钱”,一个比较普遍的话题就是:你是如何获得人生中的首个100万的?不过鉴于你才工作了一年多,并且也是00后,所以我们可以从规划的角度来聊,假如你还没有达到100万,你目前的计划是什么?我目前仍未达到100万,但我的副业探索歷程其实挺长的。我从九年前就开始研究副业,试图赚钱,这是我高一的下学期开始的。实际上,我打工的经历也相对较早,第一份工作是在2021年,那时因为疫情导致学校无法返校上课,我便向老师申请不再计算平时成绩,期中期末考试也请假。自此,我就开始了持续的工作状态。
从我的工作经验来看,实际上我承担的任务与全职正式员工无异。我的工龄查税务的APP显示,居然是从2019年开始的,哇,那你真的是有五年的工作经验了。不过毕竟还是学生身份,学校的事情也必需兼顾。当时我做过哪些副业,和什么相关的工作呢?我可以简单讲一下。大概是2017年左右,我曾做过一年多的微商,售卖一些服装、化妆品,以及无线WiFi等流量卡。这些项目让我在高中时期的生活得以维持。后来我在做淘宝客时赚到了第一波比较大的钱。那时候淘宝客还处于早期红利阶段,佣金可以高达30%,某些品类甚至高达40%到60%。我是一名高中生,买了一些生活用品,并在QQ空间上刷到了相关的广告,顺着广告的线索进入了一个群,发现商家每天分享优惠券且实际能收到货。于是我开始探索这个商家是怎么做到的,逐渐了解并自己尝试。
是啊,我当时做那个UI图也是用美图秀秀加一个模板去批的,学着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然后再加一些有趣的表情包。因此,当时做的这件事情就类似于你去发现一些有优惠的好货,将它分享给别人,自然可以赚取佣金,其实就是中间商。其实,这套模式现在也在各种APP中运用,采用相似的底层逻辑去推广东西。比如,美团外卖会有一些公众号每天分享“买20减3”的这种优惠券,其实原理是相似的。而像淘宝、京东等各大电商APP也会有一些平台,它们将这些优惠链接整合在一起,用户只需复制某个商品的链接,然后在另一款APP打开并购买。这个我其实知道,因为有一个朋友之前通过返利网做过这个,赚了五六十万。他可能在裂变方面做得特别好,参与的人数远不止40人。
其实我也在用返利,作为一个羊毛爱好者。我在微信上有一个聊天机器人,每次想在淘宝买东西时,我只需复制链接并发给聊天机器人,这个机器人能告诉我这个东西是否有专属的优惠券。如果购物后能返利多少钱,我前段时间查看我的数据,发现用这个机器人两年以来我已经返利得了1500多块钱,可能我买了两三万的东西,返利就返回了1500,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羊毛渠道。像17年时,返利会更多一些。大学时,我搞外联活动,外联的职能是给团体组织去拉赞助,有活动的时候去外面与商家合作,他们会提供活动经费或物料,比如托盘、红布、水和奖杯等。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外联商家做的事情中,涉及到一个信息差。比如,Summer这款社交APP上,我知道我曾经在上面做过招聘,这里有很多大学生。我会在上面发布字节跳动要招某某某实习生的信息,然后让他们来试试。这段时间,商家给我一个人头奖励,信号是30块钱。那段时期,许多互联网APP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获客。我自己去下载了三门APP,发现完全可以不通过商家挣这份钱,自己注册一个号去拉新,然后从中抽佣,全部的钱都到自己的账号里。类似的事情我还做过许多,逐渐积累下来,我从过去赞助的学生变成了可以提供外联渠道的商家。我给别的学校提供外联活动,因为我本身也是学生,比较容易沟通,大家都能理解,交流起来也方便,信任感也强一些。
通过把自己变成外联商家的身份去搞这些活动,从中抽成。这也是一个相似的逻辑,涉及信息差和逐步摸索项目源头的能力。让我积累了一项能力,后面我在看到各种广告和活动时,可以通过文案和图片来了解它们背后的运作模式,源头资金的流向也是很清晰的,谁出钱是为了获客还是其他目的,基本上都能看出来。我觉得这个技能在我工作后仍然会受用。当支付宝来信时,我记得曾经出现过一波波的悬赏金活动,就是用你的二维码让朋友扫,他们能获得几块钱,若把这笔钱用掉,你也能获得同样的金额。我参与了一个团队,里面有十来个人一起整合一个号,最终这个号赚到了超过一百多万,但我负责的工作较底层,最终分到了1万多,差不多2万块钱,我觉得也挺不错的。
是的,其实就是薅大公司的羊毛,因为那个时候他们需要拓展客户,而我们手头正好有很多学生和职场人资源,我们能为他们提供价值,抹平这些信息差,所以拿到这些钱也是应得的。就像水网市里的王安全,通过提供信息差来帮助推广。实际上,这也是为各种APP的推广期助力,帮助他们获得客户。
进入AI行业是否也与赚取高收入有关呢?这里肯定是有一些关系的。我对AI的好奇心始于2023年3月,第一次接触到GPT,与其对话时,我询问了一个产品相关的问题,发现它给出的回答与我自己的想法完全一致。这个让我感到震撼,因为与过去那些非Transformer型的人工智能相比,GPT的表现非常出色。经过多年学习和积累经验,我得出的结论,GPT通过数据训练处理后也能达到相似的水平。当时,我和老师聊天时达成了共识,像GPT这种AI工具将来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精细,甚至可能成为像多年前的Office一样,成为人人简历上都有的一项技能。现在看来,这个方向确实在逐步发展,因此我决定进入AI行业。
在那时,我还在做一家电子墨鱼的公司。这个帐号在前几年抖音上特别火,因为用户可以在手机上敲墨鱼。我很好奇这个公司是如何变现的。不过,说出来可能会让大家失望,因为公司没有推广预算去选品,领导用的是一种比较偏门的逻辑,通过气脉数据分析工具网站寻找应用的搜索热词,比如“电子木鱼”,这个词的搜索指数达到了6000到7000。
那我们做一个电子木鱼,快速上架到各大应用市场。一般来说,它每天就会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新增用户量,通常大于200。这样,每个应用的开屏广告就能够覆盖掉一部分开发成本。因此,电子木鱼这个产品的成功其实是借助了它的铃铛声。它的变现模式主要是接广告,广告收益占到70%,充值收益占到30%。因为公司整体会有上百款APP,而像这种0-1阶段的简陋APP比较多,1.0版的目标就是快速赞助这个名字,赞助后再观察数据。数据方面比较看重两个指标:新增用户数量和广告的eCPM值,因为这两个因素会直接影响到APP的收益。
从做一个简单的工具产品跳到AI行业,其实本质上都是在做工具。当时我在公司工作时关注到AI这一领域,老板也支持我去探索一些创新的东西,毕竟我们是为了赚钱。后来我做过一款名为GPT智能对话的应用,在政策尚未收紧之前,快速上架,并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成为公司APP充值收益的巅峰期。虽然短暂存活过一阵,但随后被下架,因为这样的项目层出不穷。我记得你之前也是从非AI转向AI的,你为什么选择AI呢?这个话题很有意思。其实我本科和研究生都学的是心理学,但在研究生入学之前,我们突然接到了一个人工智能的专项计划,这引发了我的关注。
在了解人工智能后,我感到十分焦虑,担心未来会被替代,不知道该如何生存。所以我决定进入这个领域去看看。我选择了商汤这家公司,当时的技术还比较初级,进入后逐渐缓解了我对人工智能的焦虑。后来我又去了小兵和美团,一直顺着这个思路走下去。每个阶段,我似乎都因某个人的引导而来到某家公司,就像得到贵人的帮助。我也在我的知识星球上写了一些关于AI行业的看法,以及我从心理学转到AI赛道的经历,这一切都充满了机缘巧合。
你提到的套课网站,我也有类似的体验。2023年初,我用到了GPT,感觉和你的体验很像。它似乎更擅长处理人际问题。当我询问一个心理相关的问题时,GPT不仅给出了解决方案,还有Plan A和Plan B。我想将这个工具分享给更多人,因为当时关于文心一言等产品还不普及,想用GPT的人需要翻墙等。这时我写了一个小册子,介绍如何通过API将GPT部署到微信公众号上,让用户在微信聊天时获取GPT的回答。事实上,这个项目我也尝试过,而且收益还不错,虽然分给几个人后并没有赚太多,但这是在AI行业初期的一次尝试。
关于AI行业的现状,大公司往往会专注于具体的落地场景,而个体与小公司则面临着显卡租不起、研发成本高等难题,因此只能做一些大公司不屑一顾的事情。最近,我们也希望分享一些AI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今年,我刚好经历了一次跳槽,莉莉也刚经历完校招。莉莉先分享一下作为在校生和实习生的建议。
我觉得现在入行相对容易一些,因为公司对实习生的要求较低。只要你表现出对这个领域的热情和好奇心,并有一定的作品,很可能会获得机会。我是双非本科,起初简历很难进入大厂,但如果对某个大厂很憧憬,就必须做好作品集。虽然由于学历等因素可能会有所限制,但经历或作品的亮点可能会让你脱颖而出。此外,除了常规的招聘平台,可以加入一些行业相关的社群,像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样的网站,积极自我介绍并展示你的经历,或许能绕过筛选的难关,直接认识行业内人士,通过社交媒体如极客和小红书等方式也能同样尝试。
我和你的感受也差不多。在我三年前求职、参加校招时,如果学历优秀且有大厂经验,一般能顺利获得大厂的offer。然而,随着竞争的加剧,现在的求职者在进入AI行业时,需要更加注重提升自己的技能和作品。
在选择职业时,越来越多的公司并不太看重你本科所学的专业背景。例如,即使我本人是学心理学的,依然能够找到机会进入美团。然而,这两年的经济形势确实不太乐观,因此现在的求职者往往需要非常专业化的技能。我最近参加了一场面试,面试的方向有很多,我个人主要从事视觉产品相关的工作,例如图像生成平台、数字人视频剪辑工具、图生图文生成等项目。此外,还有一些面向C端的图像产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的求职范围被限制在图像方向,像美图秀秀、我目前所在的公司或一些规模较小、专注于生图的公司。不过,如果我想转向文字方向,比如开发对话机器人,那将非常困难,行业的垂直化程度已达到这种地步。
在当前这个时点,入局AI行业可能会显得有些晚。我并不想给出盲目乐观的观点,但我依然认为还是存在机会的。建议可以多积累你对AI行业的理解,持续输出一些内容,哪怕是每天与大家分享一个AI产品,这样面试官就能够看到你具备一定的内容丰富性和理解能力,可能会因此愿意给你一个机会。同时,积累一些实践经验也非常重要。如果你无法参与到真正的AI创新产品开发中,做一些微小的尝试也是可行的。目前,AI行业吸引了大量人涌入,特别是对于非科班出身的人,更需要认真积累实践经验。
总的来说,想要进入AI行业,尤其是担任AI产品经理,面临的挑战非常多。首先,产品经理的门槛在近几年不断提高,需求量也在减少。如果想要转型,考虑运营等岗位也是不错的选择。例如,我之前的公司里离职的一位运营同事成功面试到了烟草行业,而我则面临了更多的挑战。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对经验的要求非常高,特别是一些细分领域,几乎仅有大厂有需求,中小企业则难以拓展。因此,目前AI产品经理所面临的挑战确实不少,我们在项目开发中直观感受到的,就是不确定性不断增加。AI产品往往依赖于模型的能力,而模型的特性和概率性问题使得不确定性增多。作为产品经理,我们需要将这些不确定性转化为可控因素。
这段文字中提到的参数调试过程实际上涉及了大量繁琐的工作。最终,我们会经过多次调试和测试,形成一个能够有效控制效果并将崩溃概率降至最低的模型。对于用户来说,如果十张图片中仅有一张出现问题,我们可以对其进行补偿并重新渲染,这样的问题其实并不算大。然而,如果十张图片中有八张崩溃了,用户会认为这个产品存在严重问题。多年前,许多人对电脑的了解还很有限,电脑上一个字体设置变化就可能让他们觉得是电脑坏了,希望能修好。而现在,AI用户也常常会产生类似的误解。我们能够做的,就是降低图片崩溅的概率,创造出更多新内容,让用户真正喜欢这些图片。它不仅仅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区别于工具类产品的是,工具主要解决实际的效率问题,而像AI Mirror这样的产品,用户更多是把它当作一种玩具来享受,满足他们的表达欲、创作欲和分享欲,而非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
实际上,要求AI解决问题的期望过高了。目前,还有很多人高估了AI的能力。就我个人而言,前不久面试时就深切体会到,AI的能力还没有那么强大。关于AI产品面临的挑战,我们讨论这么多,实则这个行业仍然充满希望。与其他传统行业相比,它的不成熟之处也恰恰意味着有很多机会尚待探索,而且市场需求仍有许多未被满足。如果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满足这些需求,便能够实现盈利。因此,我们也想探讨一下如何以较低门槛进入AI行业。这方面我们之前讨论过,作为在校生,寻找实习机会相对容易。如果希望尽早入局,抓住这样的机会非常重要。
在寻找实习的过程中,有些公司会要求实习生必须实习三个月以上,甚至半年,但如果由于学校的规定无法满足,设计一些策略就显得尤为关键。例如,提前承诺三个月或更长的实习时间,然后在第二个月时向公司解释学校的安排发生变化,自己无法继续留任。这种操作在很多人看来可能不太容易,但其实更多人对此是不敢尝试的。实际上,承诺一些可能无法做到的事情,确实可以为自己争取更多机会,这就涉及到双向博弈的问题。
另一个思路是,除了之前提到的,建立一个分享AI见解的自媒体账号外,还可以考虑创建一些小型课程或网站,进行实际项目的落地。此外,积极挖掘和链接一些与AI相关的创业者或项目,他们往往需要人才,能够与他们合作可以提升成功的概率。例如,我的第一份实习是在字节跳动担任HR,专注于招聘。那时我只是想去字节跳动了解这个公司,尽管我不打算长期从事HR,但我意识到我与许多大公司的程序员和产品经理交流,应该会有想法产生。于是我主动与他们沟通交流,其中一位程序员透露他们正在找AI产品经理的实习生,最终帮我引荐,促成了我的第一份AI产品实习。如果没有这样的关键人际关系,我可能就很难进入一个优秀的AI公司。
真实的行业经验和人脉关系未必是容易获得的,但它们能大幅降低招聘方对你的信任成本。如果你能展示出具体的项目经验,情况会截然不同。我还想分享一个我在美团工作的经历。在那里,我主要参与了2B或内部项目的AI产品开发,因此在面试其他公司时,很难将经历负责的内容展现给对方。比如,他们常常希望查看我所做的产品或分享具体数据,而我却不得不解释这些涉及公司机密的情况。然而,唯一一个较为公开的2C项目是名为AI写真馆的产品。在这个项目中,由于团队人力不足,封面直接使用了我的照片,运营工作几乎都由我一人完成。在面试时,我很自然地向面试官展示这个产品,通过搜索他们就能找到我的成果。这种通过落地项目直接展示成果的做法,确实有助于降低其他人对你的信任成本。
最后,我们可以聊聊一些与行业薪资相关的话题。AI行业之所以吸引许多人,收益情况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可以讨论一下在这个领域工作的薪资范围。首先,我可以简单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直接在行业内工作的人的薪资;另一方面,未必在行业内,但通过一些噱头进行营销的人的收入。在营销方面,比如我曾经通过撰写一本书分享我的经历,设定课程教别人如何使用某个工具。按我所了解,靠这样的方式,年收入能够达到一百万左右。
我刚刚看了一下别人销售的份数和单价,算下来我觉得一个月赚个八九千,甚至上万的生活费是可以做到的。如果再差一点,比如我做了一个多月,也能赚一万多。不过,这部分主要是营销上的费用。现在如果想做Talk网站,政策上其实已经不太允许了,所以我们在这里不做推荐。其次,在AI行业中,人的薪资范围我不太了解小厂的情况,但大厂的工资还是相当体面的。比如,如果是运营岗应届生,至少可以拿到一万以上的收入,而作为产品岗,大多数大厂的起薪都是两万。如果是技术岗,比如算法、后端等,算法工程师的工资相对来说最高,因为现在这方面的人最缺。我了解到,去年有应届生拿到年薪百万,基本上是做大模型的。如果是硕士的话,中位数的薪资范围大概在四十到六十万之间,而博士的年薪可能会在五十到七八十万之间,特别优秀的人甚至可以超过百万。
莉莉,你这边的情况如何?我先分享一下我面试和以前工作的经历。我没进过大厂,薪资范围主要在月薪1.5万到2万之间。如果想进大厂,基本上薪资都在2万以上,一些创业公司或独角兽企业也给得差不多。不过,由于我相对同龄人积累的经验比较丰富,薪资也比同背景的同龄人偏高。明白了,实际上无论是小厂还是大厂,至少我们都有1万的底薪,大厂可能会有2万的底薪。2024年我们也面试了很多家AI公司,关于AI行业是否有最新洞察,莉莉你先分享一下。
我想借着刚才聊的一个话题,谈谈我们入局AI产品经理的门槛。我觉得这两个话题是有一定关联的。我在做电子沐浴的那家公司之后,转到AI绘图的公司,再到做数字人的公司,实际上是在沐浴公司时开发了GPT Talk应用。那时,我也有了教授他人使用翻墙工具以及GPT的经历。我写了一份教程,售价在60多元,提供一对一的培训,有时收费更贵一些,但基本上可以确保学习者能够掌握技巧。经过我的经验,通常一个小时内可以教会一个人,甚至有些人十几分钟就能上手,所以实际上赚得还不错。
我发现,在做AI的过程中,付费思维的转变非常重要。同一份教程或技能,有人卖9.9元,有人卖99元,有人甚至卖999元,但实际上内容差不多。确实会有人认为收取那么高的费用会让人觉得不好意思,产生不配得感。其实这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思维转变。毕竟,学习这些技能时,我也付出了时间和精力,所总结出的经验可以帮助他人节省时间,更快速地掌握要点。因此,定价时只需要参考市场价,不必觉得不好意思。定价过低,可能会让人觉得便宜的东西不值钱。例如,如果我收9.9元,可能会让人怀疑这内容的价值。观察市场价就好,收钱时不妨豁达一些。后来我入职一家AI绘图公司,那时岗位的薪资标注很高,比我之前的工资还高出一倍。虽然最终薪资并没有达到那个数,但相比原来的工资,依然涨幅超过30%,对于2023年来说已经算是不错的增长了。
因为在环境不好的情况下,我想分享一下我在跳槽过程中对AI行业的一些新观察。2022到2023年,我明显感觉到资本对AI的支持非常强烈,他们根本不在乎具体的落地场景或商业价值,只要做一些创新尝试就很可能获得资本的追捧。在那两年中,AI行业的人被允许犯很多错,进行许多不带来利润的探索,尤其是在大厂中。但今年我有个明显的感受:首先,想入职AI行业变得越来越难;其次,跳槽所需的经验越来越垂直。此外,产品落地已经成为了基本操作,现在的AI产品都在追求商业化,如何打正ROI,确保投入成本和人力成本之后,实现的营收大于这些投入,其实90%的公司都做不到。因此,只有掌握足够资金才能在这个游戏中继续玩下去。
比如说,instant生成技术可以通过一张图像进行换脸,再比如,了解一下convUI工作流的相关知识,你需要接触新知识,并展现出对这个行业的宏观认知,才能被企业所青睐。即使你进入的岗位是拧螺丝的工作,你至少也要有一个造火箭的梦想,才能进入这些公司。这是我今天的一个深刻感受。实际上,我和伊玲姐姐有着很多相似的想法。去年,大家都在试错,市场也允许这种试错,但今年似乎大家对AI变得更加谨慎,认为成本很高,挣不了钱,投资者同样变得小心翼翼,融资变得不那么容易。因此,中小公司在试错方面就更为困难。
此外,面试方面确实存在一个问题:面试官接收到的信息才是最终有效的信息。当我们进行强输出时,在表达内容时需要考虑对方的认知和接受成本。如果面试官走神了,即使我们表达的信息再完美,对方也听不进去,那都是无效的。因此,我们需要考虑面试官可能想听到哪些内容,有时你可以积累一些新的知识,让他觉得除了考核你,还可以增长一些见识。好,这期节目就到这里。如果你想了解更多AI相关的知识,或希望与我深入交流,欢迎订阅我的知识星球“10的发财星球”,我会在节目附注中放上订阅链接。
“10的发财星球”包含几个权益。首先是,添加我的微信,拉你进一个付费社群,平时我会在这里分享一些电子书PDF和我认为比较有价值的信息。其次,每个月会提供一次免费的提问,你可以在知识星球上直接提问任何感兴趣的话题,无论是关于AI行业的知识,还是如何进入AI产品经理领域,或是与互联网大厂相关的求职经验,甚至是如何做副业、如何实现播客商业化等等,我都会解答所有问题。第三,每周至少更新一篇付费内容,从硬核的AI产品方法论、各大公司的八卦到手把手的赚钱思考及一些信息差,我都会在知识星球中认真更新,实际更新频率不低于每三天一次,大家可以查看到众多内容。我也会放一两篇试读在节目附注中,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
最后一个权益是抽奖。因为我平时会购买纸质书,读完后不会留着,便顺手进行抽奖赠送。之前我可能都是在“满地找钱”的听友群里发放,但现在听友群也有大约3000人,因此我希望今后把书送给我的付费听友们。以上服务,大家每天只需花费0.3元,期待你的加入,与我一同追求财富。节目到此结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感兴趣的问题,或分享你对AI行业的见解。也欢迎大家在苹果播客、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励志FM、QQ音乐、微博音频和微信视频号搜索“满地找钱”,马上订阅我们的节目,不错过每次更新哦!本期节目就到这里,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