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希希。今天睡前聊天的嘉宾是树洋。他从事教培行业已有16年,教过的学生有几千人,其中80%的学生在高考和中考中都取得了211高校的录取。他叫树洋,今年39岁,出生于贵州,毕业于传媒大学,毕业年份是2007年。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学师做学科运营,第二份工作是和他人一起创业,创办了一对一培训的学校,第三份工作是在高师。
我觉得考试能力并不等同于学习能力。比如说高考和中考,主要是一个得分的活动,与个人的学习能力和智商关系似乎不大。学习能力与得分之间有联系,但在得分的过程中,还会存在一些技巧性的问题。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掌握了技巧也不一定能取得好分数。
大家看到我们的开场可能会觉得这条视频有些焦虑,因为我的孩子在两年后就要进入学龄阶段。其实我最近有一个非常强烈的需求,希望能够按照中考和高考的要求,倒推我现在在学龄期能为孩子做什么。这就像是一个应试规划。我觉得你的观点特别对,70%到80%的家庭在孩子小的时候并没有给他们设定明确的目标,因此也不可能做出相应的规划。他们的行为往往是被外界所驱动,比如某位妈妈说应该学什么,他就跟着学;某位老师说应该学习什么,他也照做。但我们认为,每个家庭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为他们设定一个比较明确的规划,并在执行过程中进行相应调整。
比如说,我的目标是让我的孩子在中考时进入前50%。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我们人生中有很多考试,而我认为中考是最重要的考试之一,因为中考是一个分流机制,让50%的孩子上职校,50%的孩子上高中。因此,家长在中考之前必须明确孩子的方向。如果我的孩子适合上高中,那我在学龄期间需要为他做怎样的规划?如果我的孩子适合上职高,那我前期需要做哪些准备?我不知道大家看到这条视频后是否会感到焦虑,但是我自己的方法是假设我知道让孩子在高考中考上985高校,我现在应该做什么。我的目的是减少无效的行动,减少报班和在家辅导作业时的挫败感。这些努力可能并没有朝着孩子在中考中争取进入前50%这个目标前进。
因此,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规划至关重要。我们需要聚焦于应试,将小学到初中的整个阶段进行规划,希望能够减轻家长们的焦虑。因为所有的焦虑往往源于目标不清晰以及身边的竞争压力。很多家长看到优秀孩子的表现而感到焦虑,比如看到孩子考取了KET、PET和FCE,甚至完成了许多学习任务。然而,这些孩子都属于少数,大约90%的孩子在教学过程中都是普通孩子,他们的学习历程是相似的,比如预习、听课、做笔记、完成作业和复习等。
普通孩子的学习过程与优秀孩子大致相同,只是在速度和深度上可能略有不同。作为普通孩子的家长,我们需要将目标放长远,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应该为中考做准备,这样就有九年的时间来规划孩子的整体学习,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和那些优秀孩子的竞争。应该思考如何通过这九年的努力,帮助孩子跨越学习鸿沟,培养出在高中拥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
通过今天的视频,我意识到正确的预期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我知道我的孩子属于90%的普通孩子,因此即使他在校内有所落后,我也不会过分焦虑,因为我明白目标在于九年之后。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每一次小进步都是迈向最终目标的重要一步。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在普通孩子中,还是在那10%的天赋孩子中,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哎,对这个观点是很正确的,但这确实是少数中的少数,可能只占5%左右。因此,如果你的孩子现在告诉你“学习好苦啊,学习好累啊”,你不要感到任何的焦虑,因为90%的孩子都是这样的。你是否可以通过孩子学习英语、语文等学科来判断他的天赋呢?语言学科是这样,英语并没有难度,只有进度的区别。如果从小培养孩子的英语语感,他是能够在英语上达到一定水平的。语言天赋的最好的展示方式是学习多门语言。我们现在大多数在初高中学习的内容其实都是抽象的,比如物理和化学,这些学科的抽象能力在小孩子身上其实已经有一些天赋的展现。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大脑发育和抽象能力也会逐步提升。天赋与否的主要表现是孩子学习东西的快慢,但我还是想强调,不要去判断孩子的天赋,而是要重点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
你的孩子现在多大了?今年六岁,对我来说,这个年龄的孩子属于普娃。关于你判断孩子天赋的整个过程,可以分享一下吗?我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进行一些训练,比如感统训练。五岁左右,我就开始教他十以内的加减法。有一次我带他去玩,在公园之前复习了数学问题,比如“5加2等于几”。我用手指示给他,告诉他结果是7。接着我们开心地去公园玩,玩了大约两个小时后,又问他5加2等于几,他想了半天,回答是8。由此我发现他的抽象思维不是特别敏感,完全依靠记忆。所以,我认为他并不是一个数学天赋特别高的孩子。不过,我们见过许多孩子的数学能力通常是在三四年级才展现出来的。因此,家长不应该有太大的方向性,比如认为孩子是普通娃,就一定要往天才方向培养。
比如,我家孩子现在数学水平很普通,但我可以明确告诉你,只要从小习惯培养得当,整个学习流程也能按照老师的要求逐步完成,孩子在三年级时会有明显的变化。因为三年级会接触到很多难度较高的知识,而他会有条不紊地去学习,逐渐显得比其他孩子好一点。你的意思是,不管孩子是否有天赋,家长应该先不去判断他的水平,而是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小时候建立的这些习惯,对他们未来的中考和高考分数影响很大。拥有良好习惯的孩子,在重要考试中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对于判断孩子是“普通娃”这个说法,真的不必拘泥于此。普通娃不是贬义词,而是正常表述。而你作为教育培训行业的人,应该见过许多优秀的天才儿童。比如有个孩子四岁时就已经掌握了二十以内的加减法,五岁时能够与父母一起玩365的游戏,并且能流利地使用字典。甚至六岁时就直接考过KET,七岁能够考FCE,我们见过这样的孩子。此外,我还见过家长在孩子二年级时就让他学习英语、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孩子的英语PET早已考完,准备备考FCE,而西班牙语也类似于KET考试成功通过了。德语和法语虽然孩子觉得稍弱一点,但日常沟通没有问题。这样的孩子在二年级时已掌握了四年级的数学水平,能够迎接三年级的各种挑战。
有天赋的孩子,通常在小学阶段就对初高中的数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甚至有些孩子会研究大学数学。我们公司要求只有清华和北大的学生才能教这些孩子,因为他们课堂上一定会提问、提出难题。如果老师没有相应的数学功底,就会被他们难住。这些孩子不认为自己只该学小学数学,他们能够清晰地理解数学作为一种语言,尽量学会其中的所有知识。这些有天赋的孩子在中考、高考中的表现确实很好,大多数都会取得不错的成绩,因为他们的能力确实在考试的核心能力上得到了体现。只要家庭环境稳定,学习的影响就不会太大。孩子的教育实际上有50%是家庭因素,还有50%是学校以及校外培训机构和周围人的影响,所以家庭的教育是最重要的。
这些天才儿童的目标通常都是很高的,比如清华和北大。也有一个笑话说,考不好的孩子会去旁边的学校,而很多天才孩子则以国外名校为目标。他们的追求不仅限于通过高考找到一份好工作,而是职业选择路径明确,例如数学研究等。是的,有天赋的孩子大多都是朝研究方向发展的。而对于大多数普通娃来说,高考则是一个通过分数交换进入好工作的机会。这些有天赋的孩子,是否因为家长足够关注,找到了正确的方法,使得他们的天赋得以发挥?还是说家长其实不用太过操心,孩子只需在三四年级的时候就能够自然展现出自己的天赋。
大部分孩子的成长与家庭密切相关。常言道,孩子的成就有50%依赖于家庭环境。即使一个孩子天赋出众,若家庭条件糟糕,比如身处农村或是留守儿童,这份天赋也可能会被忽视。家庭因素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小学和初中的阶段。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第一是孩子的天赋,第二是家庭的教育水平,第三是社会的教育,包括学校和培训机构。你认为这些因素在孩子的学习能力提升中分别占据多大的比例呢?我认为家庭教育至少占50%!一个情绪稳定的父母,能养育出情绪稳定的孩子,这样的孩子能够理性地评价自己的错误,而不是频繁地进行自我否定。频繁的自我否定会使孩子对学习失去热情与兴趣。
假设我是一个家长,每天对孩子说:“你看,你这道题都不会做,你在干什么?在学校肯定没好好学习。”如果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能够走出来,真的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我们在培训班中发现,那些表现不佳的孩子几乎都有相似的家庭环境:父母的态度总是否定性的,“你不行,你还不如身边的孩子。”这种否定是极其可怕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知识其实非常简单,小学阶段所学知识在整个中考中只占7%左右。中考中大部分知识是在初中三年学习的。如果家庭对孩子始终以否定的态度相待,那么进入初中后孩子的学习将变得异常艰难。
中考主要考察语文、数学、英语、物理、道德与法治以及体育等科目。而高考则以语文、数学和英语为主,其余三科可以选择性学习。为了适应这种教育形式,我认为在初中前,孩子应该在小学阶段尽量提前掌握这些学科内容,这样能将三年的学习压力分散到六年之内。这个计划的逻辑和你刚才说的相似,也就是加强孩子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压力,从而实现早期的学习。
无论是在节假日、过生日还是周末,都要为孩子安排学习,保持这种学习的习惯,使学习成为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的日常事务。同时,某些学科需要通过刻意练习来提高,这种练习应在小学阶段就开始,而不是等到快中考的时候再进行。真正的教育理念不是逼迫孩子学习很多东西,而是让学习变成一种日常自然行为。家长常常将这种理念误解为孩子要学习大量的内容。实际上,核心在于让学习成为日常的一部分。
比如,学习语文、数学和英语这三科就足够了,关键是要深入理解。此外,许多关注孩子教育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在小学阶段就达到一定的学术水平,为即将到来的初中铺路。为了填平小学与初中之间的学业鸿沟,家长需要为孩子制定长远计划,使他们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小学期间,让学习变得自然而高效是非常重要的。要培养孩子在学习时的抗压能力,在二年级之前就开始给他们先进的学习观念。父母的陪伴对孩子学习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固定时间内学习时。有些孩子天生适应力强,但大多数还是需要父母的引导。为了避免学习的枯燥乏味,家长可以利用学习机等工具来补充学习内容。这是一种有效的补充方式,而不是仅仅依赖长达十几年的教学资料。
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至关重要。我们的基本逻辑是,孩子在小学阶段要提前一年进入总复习状态。这一目标比单纯追求考试分数更科学。小学阶段的学习时间是八年中最关键的。家长需要列出孩子需要补充的能力,并制作详细的学习时间表,以帮助孩子按部就班地提高能力。
例如,在周一到周五,孩子在校内学习,周六和周日则要抽出固定的时间来学习已经规划好的内容。时间表应涵盖数学、语文、英语等科目,另外还有其他兴趣班的安排。这种固定的学习时间促使孩子养成自律的学习习惯,避免短期行为,确保孩子在上课时坚持不懈。有些家长因各种原因让孩子缺席课程,这无疑会削弱孩子的学习习惯。
给孩子创造一个稳定的学习环境十分重要,这样他们在决定当天学习时就不会产生太多无效的做决定。倘若孩子每天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他们就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学习状态。因此,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父母需采取耐心、持续的陪伴与引导,以确保学习变得自然和有效。
他一提不想学习,父母就会帮他找借口,比如“今天太累了,那我们休息一天好吗?”或者“呀,昨天宝宝很乖,今天就少学一课,好不好?”这样,孩子的内心就会觉得学习是一件与吃饭喝水没有关系的事情。他会认为,只有受到惩罚才去学习,如果今天表现好,就可以不用学习。这样一来,他就会把学习与自己形成对立,认为学习是爸爸妈妈强制施加给他的,而把学习变成快乐的对立面其实是我们自己造成的。计划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孩子将学习变得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必须风雨无阻地进行。
尽管我们在讨论学习上的困难,我真的有一个强烈的感受,那就是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你们觉得工作后就不需要学习了吗?太需要了!而我们现在的学习能力是小时候建立的习惯,比如说学习的前30天是最痛苦的,因为所有的知识对你来说都是新的。熬过了这30天,等到第一百天见到第一次正向反馈时,你能不能开心?学习的过程与高考的准备过程是很相似的。每次我看到家长在群里说想带孩子出去玩、能不能请一天假时,我总想告诉他们:我们都快40岁了,依然有目标。设定好目标后,就像当年中考、高考一样,制定一个执行计划,并按照计划去执行,完成目标。
不知道为什么,家长普遍认为学习是不快乐的。但其实,孩子如果真的能投入到学习中,是不会觉得不快乐的。心流状态非常重要。他养成了这个习惯,每次学习的过程能够保持较长时间,反而会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因为他能获得各种正反馈。比如,在学习过程中,我思考出了过去无法解决的问题,心情会特别好;他通过努力在学校获得优异成绩,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父母的和颜悦色,都是对他的正向激励。学习本身就是一件让孩子快乐的事情。
家长经常会担心孩子的承受能力。我想说,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其实没有太大压力,就像吃饭、喝水,或者玩乐一样。我的儿子现在六岁,他特别喜欢乐高机器人。你会发现他在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时,能坚持学习一两个小时而不觉得累。而大多数时候,家长自己反而感到疲惫。关于参加乐高、舞蹈等课程,我的想法是:如果我把孩子放进去,就要观察他是否喜欢,如果他不喜欢,就马上停止,还是要先让他学个二十节课?很多时候,孩子的喜好并没有判断力,他们在小的时候需要监护人来帮助判断。
作为家长,首先不必打退堂鼓,应该等到孩子学一段时间后,再来看他发展出什么样的天赋。有些孩子在嘈杂的环境中会觉得不开心,比如我儿子在报班时,看到老师身上的油污就不高兴。我观察到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之间有一个很大的鸿沟:小学学的知识较少且较浅,而填补这一鸿沟则完全依赖个人能力。虽然习惯已经养成,但学得比较浅的孩子还需要补充内容,这些补充发生在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之前,而不是在小学阶段,应该在八岁之前逐步积累。除了语言能力外,比如英语,家庭有条件的话,最好有一位成员专门教授外语。三四岁时,孩子其实就能有不错的口语水平。
而其他能力,比如阅读速度、文章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以及数学能力,都需要在小学阶段建立起来。回到你之前说的习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家长陪伴孩子培养学习习惯,让学习如同吃饭喝水一样自然。每天晚上,即使是一年级的孩子,放学后可以有两个小时的学习时间,这样孩子一定能够坚持下来。大部分出来无法坚持的,往往是因为家长的原因。周末的学习也是如此,我想问需要几个小时,这要看你学习的内容,每一项学习至少需要一个半小时的深度投入,才能让孩子逐渐进入学习状态。因为,尤其是低幼阶段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可能15分钟就分心了,需要家长在旁边陪伴,引导他们保持注意力。
为何小低幼阶段的线上课程时间都设定得很短,通常是25分钟一节?这是因为课程设置的方式不同,校内教学一般会是45分钟的课程,孩子必须在每个阶段学满40分钟以上,这非常重要,从一年级就应开始强化,因此需要父母在旁边陪伴。周末的学习,比如语文45分钟、英语45分钟,这样的安排是合理的。对我来说,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使用学习机,然后让我陪伴孩子,自己就不用出题了。如果有工具辅助,那就更好了,学习机是个不错的选择。大多数孩子的学习是个性化的,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情况和进度进行调节。当孩子进入某个班级的学习过程中,实际上和校内的情况是类似的。 autonomía。
对于低年龄段的孩子,在家里进行学习补充是最佳选择。如果没有学习机,我应该从哪里找到适合他们的学习资源呢?这个问题确实比较棘手,因为孩子们需要学习的内容不一定能在网上找到。以小学阶段为例,孩子们应该接触一些基础的奥数,通常我们称之为“浅奥”。高师有这一体系,但总会有很多人质疑,为什么一年级就开始学习奥数,认为这是典型的“鸡娃”行为。实际上,浅奥的目的在于促进孩子对校内学习的深入理解,它并不是那些复杂、偏难的知识,例如,虽然它也会讲加减法,但不仅仅讲述简单的一百以内的加减法,还会讲解一些巧算技巧。这些训练对低幼期的孩子未来的计算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浅奥的核心是思维方式,比如在遇到应用题时,如何将问题翻译成数学语言。校内三年级的数学内容会涉及到一个知识点叫做搭配问题,这在小学阶段学习时并不需要太重视,因为这个知识实际上是排列组合问题的前置内容。小学阶段只学一次,等到再学排列组合时,往往早已遗忘,这实则成为全新的知识内容。然而,在浅奥的课程中,孩子们可能在二年级就接触到了搭配问题,三、四年级还会逐渐增深难度。到了五年级开始接触排列组合,五、六年级的课程会讨论排列组合的一些特定问题。也就是说,孩子们通过浅奥的学习,实际上已经将这一知识点的前因后果都掌握了。
浅奥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于校内的数学培养体系,但又与校内教育相辅相成,内容也比校内学习稍微深一些。之前,我看到很多纪录片和新闻,讲述那些“鸡娃”家庭时,作为一个没有孩子的人,我曾觉得这些家长真的很疯狂。造成这种感觉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我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知识点并不多,很多家长为了考试名次而选择提前、重复学习,实际上就是“卷”;二是你提到的浅奥,其实是数学思维的培养,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应试学习。这样看来,我认为这也可以接受。
对于语文和英语,孩子们同样有其他的培养路径。例如,在小学阶段,如何让孩子的英语水平达到一个较好的水平也是个重要问题。有效的方法包括使用合适的教材、进行分级阅读,以及备考KET、PET等内容。为什么强调在小学阶段就要有良好的英语基础,原因在于到了初中,学习的学科增多,自然需要放弃一两门学科的深入学习。而英语是个能够在小学阶段通过基础学习,到了初中依然能够平稳应对,应试内容主要包括词汇、语法和听力等,这些都可以在小学阶段有效掌握,通过语言学习而非把英语视为单一的学科。
作为家长,如果我在低年级没有给孩子报辅导班,决定在周末花三个小时协助他学习,我该如何找到适合他的学习教材呢?首要的是明确需要学习的内容,比如数学、英语和语文。想要在孩子间培养每天学习的好习惯,我需要系统地进行引导。疫情期间,由于我们在外地工作,孩子的学习习惯变得不太好,每天固定时间观看动画片。因此,我尝试建立一个新的学习日程。
例如,早上吃完早餐后,首先复习拼音,一页一页读完,然后再进行计算练习册的学习。每天做两页,检查并纠正错误,重新完成。这一过程通常花费20到30分钟。完成后,可以看一段教育类动画,整体计划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然后在午睡后,再复习拼音,抽出快乐的玩具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我需要全程陪伴他,而周末时我通常能够做到这一点,但周一至周五则面临不能陪伴的困境。这也是许多家长共同的挑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陪伴孩子进行有效学习,因此我们必须合理安排时间,优先保证周末的学习安排。
当我使用学习机时,设定孩子的年级为一年级后,可以找到语文、数学、英语等各科目的教材。选择完适合的教材后,可以在每日上课前利用学习机进行预习。这是学习机的重要功能之一。通过预习,孩子可以提前了解即将学习的课文,并用相同的知识内容准备。同时,可以引导孩子进行有趣的学习,这样的方式能够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致并保持专注。希望我的这些方法能够帮助你找到合适的学习资料,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好,这是一个预习动画课,后面这两个是预习用的,OK。后面这个大麻尿是复习用的,等他在学校学完课后,我再带他学这三个知识点。因为我们需要防止孩子出现一种情况:比如你提前教给他一些校内知识,当他再回到课堂上学习的时候,他可能会觉得很无聊,从而出现不认真听讲的情况。这是一个非常容易形成的坏习惯。所以,我们一般只预习到第二个视频就结束了,等他回来后复习时再听一遍、临时讲解,把今天的课再复习一遍。三分钟的时间,孩子还能进行生字的背诵,你把生字词再念一下,最后做一些练习,这样一天的学习就结束了。语文的学习,像人字的读音等,这就是我们周一到周五晚上陪孩子做的内容,围绕着校内读物进行。
数学和英语也是一样的,都是围绕着校内学习的内容进行的。在周一到周五期间,我们晚上会花两个小时来陪孩子学习。实际上,这些内容用不了两个小时,就能快速完成。那么到周末,我们可以采取第一种可能性,抽出固定的时间进行练习,比如让孩子主动发觉问题。他可以先练习一会儿,看看有哪些问题,例如数数和AI学习。从开始学习时,系统会要求你进行一个简单的诊断,下一步出一堆题让你做,这些题都是期中期末考试真题,非常好,可以帮助孩子熟悉考试题型。
第二种是拿出固定时间上学校外的课程,比如高四的数学课,这里还包含一到九年级的内容。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我们推荐学习高四的思维课,从暑假开始,按照安排进行学习。也就是说,在高四学习的内容中,不需要再重复校内学过的知识。例如,学习方向和巧算,通过流程学习即可。学习一开始,教师会对上节课的知识进行复习,然后讲解新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我认为不能让他自己使用学习机来学习,而是需要我在旁边辅助。我认为老师讲得很好,因为课程中有很多立体和练习内容。很多孩子在学习中随意点选,完成课程但实际上没能扎实掌握知识。
按照我的流程完成课程,你看看这是个识字类的加减法,实际上不难。对于我四岁的孩子,我可以开始让他接触这些内容。学习机里有一年级的课程,我完全可以让他现在开始接触。至于英语,校内学习较晚,学习英语越早越好。所以最好能在他小的时候引入分级阅读,帮助他逐步学习。学习机里面也有分级英语的APP,比如朗文系列,里面包含了很多朗文的原版教材。
我发现,仅仅买一个学习机是无法解放家长的,事实上可能让家长需要更多的参与。如果我自己的绘本没有看过,我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和孩子学习。买学习机并不能解放家长,学习是资源。规划完成后,如果要给他补充资源,我就得带他去找完整的资源,这只不过节省了我搜索和购买的时间,但我仍然需要先熟悉,然后陪伴他学习。因此,很多人认为学习机能够减轻家长负担,其实是不现实的。就像北京的孩子和农村的孩子,他们都使用同一台学习机,最终的学习效果可能大不相同。因此,父母在孩子学习阶段的作用至关重要,超过50%都不过分。到现在为止,我陪伴孩子的时间非常有限。
我和我丈夫在孩子上了一年级之前,确实需要做出时间的安排,陪伴孩子学习。曾经我甚至考虑要辞职,全职陪伴孩子。当家庭中无法有一人全职陪伴孩子时,也得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学习。每天晚上,我大概九点多才能回家,但我会尽量陪孩子花半小时练习数学。父母的努力在其中非常重要。通过一个月的训练,现在他的计算速度已经很快了。目前,他的学习习惯基本上已经养成了,但这仍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他现在六岁,我认为大约在二年级时或八岁左右,他的学习习惯会更加稳定。这个过程需要很多时间,如果某一天突然停止训练,他的习惯可能会倒退。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确实需要不断的付出。我曾经有想法,把工作辞了,百分之百陪伴孩子。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将学习视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我意识到,因为疫情的原因,他现在对学习并没有那种感觉,反而更享受拿着iPad看动画片。这让我很着急,我希望能够将他的心态转变过来。无论将来他考什么样的学校,我都会接受,但如果他在高中考试中没有进入前50%,我能接受吗?
我暂时还无法接受这个观点,明白了。因此,你的目标总结一下,就是希望在考高中的时候能达到50%的及格线,而在考大学时至少要考上一本院校。未来一直处于这样的努力状态。你的意思是,当孩子偶然养成一个错误的习惯,例如喜欢无脑看动画片时,在让他们养成学习习惯时,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心力。发现这个问题时,我也感到很难受,养成的习惯比学习习惯形成得快得多,孩子可能一个星期就能习惯这种状态。你想,如果短视频的产品经理是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那让孩子的学习习惯变得自然,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这个观点我非常认同。考试结果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结果,而他们真正得到的是学习的能力。虽然我们可以吐槽九年义务教育、“内卷”的学习方式,但是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明确的目标与计划,将受益终生。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都是顺带的结果。
如果孩子能把学习视为一种日常必做的事情,习惯将演变为一种能力。如今的应试教育,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人生中的一个小阶段。真心说,作为家长,我们绝对不应该将应试作为孩子唯一的能力培养,因为在真实社会中,最终依赖的是他们所养成的学习能力,而非应试能力。其次,我今天感到震惊的,甚至让我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就是陪伴孩子学习的时间。家长需要在场,并且保持情绪稳定,这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坦白讲,并不是所有家庭都有这样的条件。当我看到孩子面对简单的加减法都做不出来时,我内心的纠结油然而生。起初我会责怪他,问他如何连这种简单的题都不会,甚至让我为他念五遍。但我发现,对孩子来说,这其实没有产生什么积极的效果,他会觉得学习变得更加痛苦。
在我辅导他时,我常常感到抓狂,几乎要与他决裂。因为他一算错我就会质疑,怎么会这么简单的计算都做不出来。直到我发现明显变化的那天,孩子便觉得数学毫无意思,所有内容学完后完全不想再接触。我意识到,肯定是因为我当时声音太大吼他了。最后,我试着去哄他,跟他说“爸爸和你一起学习,完成后带你去吃好吃的。”这样一来,孩子又回到了正轨。因此,父母保持情绪稳定真的非常重要。
你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辅导孩子作业时保持情绪稳定吗?我觉得我只能靠自己。如果你认为孩子的学习完全依赖于学校,那么孩子很可能成为一个落后者。而如果你认为孩子的学习必须靠自己,但又用严厉方式去让孩子养成习惯,孩子大概率会将学习与快乐对立。如果你能和孩子一起学习,使学习变得像吃饭喝水一样愉快,类似于亲子活动,孩子就能够有效地养成学习习惯。因此,了解这些道理后要克制自己。
另外,你提到在你们的家庭情况中,孩子八岁时已经可以完成习惯的养成,而我很希望也能在八岁时做到。但问题是,八岁之后我就可以天天看着孩子加班,几乎不再管他吗?其实并不是这样。尽管他已经养成了学习习惯,但他仍然会受到同学和周围人的信息刺激。因此,八岁之后需要做引导,让儿童在学习之外也要参与一些有限的活动,例如看电视的时间要有一定限制,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所以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家长是无法逃避的。
第三,找到适宜的学习材料非常重要。比如说,作为家长应当管理孩子的成长环境,寻找全球结合的资源。比如,我的孩子在学习滑雪,目标比较远大,那么就需要配置适合他的学习资源。学科资源也同样重要,需要放眼全球寻找合适的资源。适当资源的匹配是关键。其实网上有非常多的学习资料可供选择,但是哪个最适合你的孩子,这考验着家长的能力。
你需要清晰了解孩子在小学阶段需要补充什么能力,以及未来的方向。除了学科能力之外,孩子还需补充哪些能力。我的儿子喜欢搭乐高,所以我给他报了一门乐高课程,同时希望能通过乐高培养他的机器人学习兴趣。当然,我并不以此为硬性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他的兴趣。我可能会为孩子报20个班,但不是为了让他学习,而是想看看哪个班的课程最适合他,并找到合适的方向。如果时间规划合理,应该没有问题,但最终还是需要聚焦在几个重点方向上。我也告诉孩子,妈妈给你报的这20个班是供你选择的。
这就是有条件的家庭一下子让孩子报20个兴趣班的目的,也是需要明确的。我记得你上次跟我说过,在孩子学龄前你让他上了一个班课。你当时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你说是让孩子提前去感受一下班课是什么样子的。对于幼儿教育,我给他报的全是兴趣班,语文是学拼音,英语是学剑桥少儿,数学是学习奥数,基本上的学习资源我们都有。但你还是去报了班课。就我儿子在幼儿园阶段来说,老师的话是“无组织、无纪律”,我希望他能够进入到真正的班课环境中,让他明白上课就得认真听,磨练他上课的一些基本能力。因为从外表上看,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位家长真是疯狂,报这么多班,但其实家长自己很清楚我报这个班的目的是什么。我就是希望他养成一个习惯,至于他到底学什么,可能没有那么重要。这种素养类的东西其实是在寻找他的发展方向。但我平时也会观察他,其实我儿子喜欢涂鸦和美术。后来没给他报班的原因是我发现他涂鸦的目的是为了让他的手不闲着,实际上他是个动手能力很强的孩子,而不是画画能力特别突出的孩子。
看这就是对家长的要求非常高,因为你要特别了解自己的孩子,甚至了解到他涂鸦的真实目的。其实我买学习机的目的也很明确,大家看上去我四岁就让孩子跟着一年级看知识点,似乎很卷。我只是想让他先接触一下,早一点进入学习状态,这样在老师讲授的时候,他能说:“这个我知道。”我并不是为他考高分,坦白讲,小学的知识点其实也很有限。比如天地人这样的基础知识,我是为了让他在小学的时候建立自信。但今天跟你聊完,我发现其实匹配学习资源对于大部分普通家庭来说,学习机是更便捷的。但现在很多人在卖学习机时,会有一个说法:“你买的学习机就是解放父母。”我觉得根本不是这样的。因为学习机买回去,最能利用它的人其实是父母。学习机有很多用途,包括里面的精准学习、巩固、预习和复习,这些都是家长需要先了解的。如果你自己买了学习机,却不知道它里面有什么学习资料,也不知道分级内容和绘本有哪些,你让孩子去学习,那根本不可能。找到跟孩子最匹配的学习资料,是家长必须做的事情。即使使用的是同一台学习机,但每个孩子的学习路线是完全不同的。
父母千万不要认为买了什么东西就能解放自己,其实没有这样的东西。在小学阶段,完全无法解放自己。孩子养成学习习惯后,或许在初中能解放你,但在小学阶段,你需要花精力去了解各种资源的用法。现在学习机相对比较便宜,资源也比较丰富,因此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了解孩子在什么阶段应该使用什么学习资源。同时,你得陪着他一起用。很多家长提问,实际上都是在问:“小学的日常学习任务并不多,我是不是可以在小学阶段放松一点,然后在初三和高三集中管理?”我觉得这真是个天赋异禀的孩子。如果你的意思是这样,那是不行的。因为在我的意识里,最需要关注的阶段是初三和高三,这两个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选拔性考试。虽然中考和高考的成绩确实重要,但其实它们的底层能力是在漫长的学习阶段中培养的。小学阶段应该是最应该关注的,因为这六年时间可以给孩子建立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如果这一阶段被放弃,最后全都集中在初中三年,那对孩子来说压力会非常大,尤其是如果前面都不管,突然在初三开始管,就会适得其反。
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把这种集中的焦虑拉长,逐渐落实到九年之中。我甚至会觉得,如果我能把关注放在小学一年级,效果会比集中在初三更好。如果只能花一年时间,我会优先选择小学阶段,而不是初三。因为初中实际上已经进入了选拔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需要具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自学能力。初中的学科虽然增多,但其实学科的难度并没有到特别高的程度,而到了高中阶段,才会真正感受到学科又多又难的状态。如果孩子在初中不具备自学的能力,到了高中,我告诉你,父母再陪着也没用,你问他的问题,可能我也答不了。在初中华的选拔阶段,你做的许多事情可能已经变得无效了。就像我在做一对一辅导时,专注于初三或者高三的学生,其中有一位叫单心梅的家长。他带着孩子过来,问我:“老师,我求求你,给我50万、100万,让我的孩子能考一个本科。”但我们计算了一下,孩子的总分才200分左右,父母因为忙于工作,从来没有关注过他的学习,等到高三的时候,才发现事情已经不行了。最后我们没有收他,告诉他现在一年时间搞不到什么能力。后来他找了其他机构,但结果也不是很好,还导致了一些纠纷。
我小时候我妈是个“虎妈”,我每天放学回家后,在小学阶段都要写一幅毛笔字、画一幅画、写一篇日记。小学生活真是丰富多彩。这三件事情做完了,我才能去看电视或者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情。这就是正常的培养,包括洗冷水澡锻炼自己的意志力。我记得最惨痛的一次经历就是我忘记写毛笔字,结果先睡了。那天我妈加班,半夜回家后突然把我掀起来,用衣架打我,因为我没有写毛笔字,造成我非常痛苦。我想起我的童年,虽然这份痛苦停留在小学阶段,但在初中和高中时,我妈并没有怎么管我。
在我的初中和高中阶段,我主要是通过自学来提高自己的学业。高中时,过春节时我常常一个人留在教室里刷数学题。做题时的愉悦和获得的心流体验让我享受学习的过程,同时,在考试中经常得到积极的反馈。你刚才提到的这条学习路线,突然让我想到,或许是因为我妈妈在我小学时帮我建立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虽然当时她仅让我练习毛笔字和画画,并没有直接针对考试,但这些活动促使我形成了自律的学习习惯。因此,在高中时期,我无需家长的辅导就能独立学习。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孩子在早期养成的学习习惯会在初高中阶段展现出自学的能力。当孩子获得正向反馈时,他们会越来越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学习方法上,我曾遇到数学这个弱项,于是我开始刷题,把所有错题记录在一个小本子上,定期复习这些错题。在我高中的最后一年,我专注于复习这三年的错题管理,这是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培养的重要细节。
在小学阶段,除了养成固定的学习时间,还需要建立具体的学习步骤。例如,校内学习时,要学会先预习后上课,上课时记笔记,课后复习。复习后,要做作业,并且在作业完成后进行自我检测。预习的内容可以通过圈点和写下疑问来进行,这是我们所称的预习三步法。这样,在听课时,孩子就能明确哪些内容需要重点关注,这个过程非常重要。作为父母,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机引导孩子完成这些步骤,学习机里有相关的功能,专门解决学习中的诸多问题。
所以错题复盘的关键在于家长能否与孩子共同进行这一过程。家长可以在孩子完成训练后,帮助他们复盘,看看是否经常出错的题型,这可能会反映出孩子的知识断层。因此,未来在类似问题上,孩子需提高警觉。家长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保持情绪稳定,不否定孩子的感受,积极引导他们进行复盘与反思,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常说“鸡娃”,其实更是一种对自己能力的比拼。你以为将孩子交给培训机构就行了吗?作为老师,我很清楚只要班级人数一多,老师的精力就分散,对个别孩子的关注度自然就下降。
尤其在小学阶段,作为监护人,你需要认清孩子的学习态度,不能因为他们一时的兴趣或无兴趣就放弃或强推学习。孩子的判断力相对不足,更需要家长的引导。重要的是要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习惯,让孩子自觉形成从预习到复习的完整流程。通过学习机的辅助,我发现我几乎不需要依赖外部辅导,除了流程上的指导,家庭学习习惯的培养也尤为重要。
另一个重要的习惯是培养孩子的自主思考。这个可能听起来有些抽象,但实际上很简单。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做题不看答案,来激发他们的思考能力。例如,孩子在一段时间内解决不出来的问题,晚上的时候可以让他们思考,而不是主动告诉他们答案。这样,第二天当他们看到正确答案时,会觉得这个答案是珍贵的,因为他们经历了思考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相反,如果总是马上给出答案,这会妨碍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培训过程中,常常希望孩子能多思考,而非依赖口头解答。
有些家长对这种做法可能不理解,认为我们是在不管孩子。但实际上,培养孩子在遇到问题时自己去想解决办法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是针对学习,同样适用于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很多人常说中国的孩子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但我认为能够考得上985高校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高分高能的。这是因为,他们在很多方面的能力确实超出了平均水平。我们要时刻清晰地明确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盲目跟风。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家长规划了二年级孩子的学习,要求每天完成500道数学题,同时学习四门外语。这种极端的规划其实是很难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的。即使孩子考试成绩优秀,他们可能会在成长过程中失去很多乐趣和自由探索的时间。优秀的学习习惯应与适度的娱乐和休闲时间相结合,提升孩子的全面素质。
这种过度鸡娃的教育方式,有时反映出家长的不安和焦虑,生怕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这样的心态往往会给孩子带来巨大压力,甚至让学习变成了负担。实际上,保持学习的乐趣和创造力,是儿童成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会让孩子在适度学习中寻找自我流动的状态,才能让学习真正成为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的事情。
他会面临一些潜在的风险或者坏处吗?比如在四、五年级之后,他遇到的问题会变得比较困难,如果孩子无法按照妈妈的要求完成如此艰巨的练习,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你知道唯一的风险是什么吗?有一种计划叫做“最后风险”,就是孩子学不了这个难度的内容,却被强行要求学习。例如,在北京海天六小强考这种学校,孩子需要学习非常复杂的奥数,还必须在很小的年龄段内完成,才能参加早培考试等。很多家长的孩子根本没有能力去学习这么难的内容,但却依然强行要求孩子去学。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孩子感到痛苦和疲惫,却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大多数孩子最终变成了“分母”,这反而是得不偿失的。
因此,家长在“鸡娃”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孩子能够接受的内容。鸡娃并不是简单地用很多超难的内容来压迫孩子,千万不要干这样的事情。只要翻阅一本儿童成长心理学的书,就会看到一个词——“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孩子能够努力、去达到的目标。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在校内的基础上难度稍微增加一点,综合考虑资源匹配。如果假设我购买一个学习机,它能提供数以万计的学习资源,我应如何找到最适合我们家孩子的内容呢?这其实是个比较难的事情。
学习机的好处在于,它将内容进行了分类,包括校内和校外的内容。但其实这些学习内容大多数还是校内的数学、语文和英语等基础学科。校外的内容由于种类繁多,必须进行挑选,现在的学习平台,比如“小读”,已经为你进行了筛选,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家长在进行课外辅导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家庭的经济实力。鸡娃往往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比如请几个外教进行1对1的辅导,而外教的收费通常是按时收费的,费用并不便宜。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鸡娃的家长,那么在孩子高考之前,你大概需要在鸡娃的花费上花费多少钱呢?我们以学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来计算吧。通常一年会报暑假、秋季、寒假和春季的班,每期大约花费三千元,这样下来大约是一万二,而三门课程加起来就是三万六。再乘以九,那么在高二和高三的时候,班级的辅导可能就不再增加,这样总体上算下来可能在初中阶段就已经达到十几万甚至数十万。
对于北京的中产家庭而言,像这样的开支其实是可以接受的,但这只是基本的报班算,若要补充其他的课程,一年的补充课时可能就需要两万元。同时,关键的考试节点,可能家长还需要额外请一对一的老师进行个性化辅导,在北京,这类课程大概每节课400元,一个小时的课通常是不够的,得报个60到80节课,总花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虽然家长越为孩子的学习付出更多的努力,所需的预算相对就会减少,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至关重要的。有时候,仅依靠金钱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比如你提到的山西梅老板,若他有一百万,但面对孩子的成长阶段与教育缺口,依旧无法保证他的孩子养成学习习惯,反而可能将学习视为与快乐对立的事,最终导致无能为力的情况出现。若孩子表现不佳,他也只能返回继承家业。
在计算这些费用后,我认为学习机的价格相较之下,其实还算划算。可能两三千元的学习机就能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虽然学习机不可能解决孩子所有的问题,但如果将其视为一个能帮助规划的资源工具,加上家长的努力,二者结合,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鸡娃的家长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比如最基础的小鸡状态是将小学六年的知识压缩在四到五年内学习,然后再过渡到初中。这种状态在家长中是非常普遍的,大多数家长都处于这个水平,约占总人数的70%到80%。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往往会对孩子在某些学科上有更高的预期,比如至少要求学习两门以上的外语。
在数学教育方面,一些家庭会对孩子进行定点培养,以期让他们进入更高层次的学科体系。这种定向教育需要在学习上更快,更难。第三类基础则关注于孩子的综合能力,不仅需要在校内的成绩优秀,还需具备校外多方面的素养和技能。例如,在体育、美术、音乐等领域,孩子需要有较强的技能,像钢琴的练习已是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参加考试可以加分,学习钢琴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
在我这样的家庭中,可能会觉得有些奇怪。因为我希望孩子不被分流,能够考上一所本科,找到一份工作。而钢琴的学习投入不小,家长的参与也很重要。这让我感到困惑,究竟是在追求什么。可能,他们的想法是希望孩子能够进入美国的名校。美国名校除了成绩外,还非常看重其他方面,如滑雪、家庭背景和社会活动。孩子们从小就会自己组织慈善义卖会,培养社交能力与综合素养。
这样的家庭目标显然不仅限于高考。作为对比,你提到的“第一种小鸡”家庭,家长多数在上班,希望孩子能够通过高考考上大学,大约占70%到80%。在整体孩子中,小鸡家庭的比例大约占50%左右。而后面的50%孩子被分流的可能性会更高。这种小鸡方法的适用性似乎与家庭的经济状况并不直接相关,关键在于家长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陪伴孩子,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那些在学科上进行深度培养的家庭,尤其是海淀地区,达到50%的比例,全国看大概只有10%到15%。在鸡娃的圈子里,大概70%都是小鸡,其中10%到15%致力于某一学科的深度培养,而这些家庭的目标也并不仅仅是高考,而是在此过程中为孩子寻找更顺利的道路。例如,如果孩子的数学非常优秀,可能会有更多的竞赛机会。这样的投入在几十万到一百万之间,包含了购买设备所需的费用。如果我选择培养孩子的二胡,大概每年需要十万左右的开支,这意味着家庭的月收入最好在两万元以上,以选择这样的教育路径。
与此相对,第三类家庭更关注于综合能力的培养,他们的目标已经不再局限于高考,而是更广泛的精英教育。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受到国际学校的关注,教育链从国际幼儿园到国际学校,最终申请国际名校。除了学业,孩子还需要经历社会实践、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等多个因素。而第二条路线则选择走国内研究的路线,家庭需要具备足够的资源,帮助孩子接触到更高层次的学术与实验。
在一些高水平的学府中,教授的孩子在接受教育时,与普通学生有着区别。在北大等名校,教授的孩子出门左转便是校园,这样的安排在他们眼里显得再正常不过。而这些孩子能够近距离接触那些学术领袖、获得指导,相比于我们普通家庭所能接触到的资源,自然是有很大的差距。这实际上是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然而我们只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合理利用已有的资源,使孩子的人生尽可能顺利。
古安宁不需要特别关注,但他妈妈的一些做法确实值得我们学习。比如说陪伴,当古安宁来高师学习时,他还很小,他妈妈陪他上每一节课。很多家长可能会觉得,这样陪伴孩子上辅导班的人过于疯狂,但事实证明,这种陪伴是有合理性的。双减政策出台之前,北京海淀区的培训班前面是20个学生,后面则是给家长准备的20个座位,因为孩子学的内容,家长也需要了解一遍,这样才能更好地辅导他们。孩子在校外学习后,巩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而当时资源有限,没有学习机,也不可能请老师再次讲解。因此,家长的角色就变得至关重要,他们能够做的,就是跟孩子一起听课,课后再进行复习。
当然,不同家庭情况、家庭实力和陪伴能力也会影响教育规划。譬如我自己是开包子店的,早上三点钟就要起床,一直忙到晚上,确实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孩子。因此,我会给自己和孩子设定一个合理的预期:不可能要求孩子在我没有时间陪伴的情况下,还要考第一。如果我是一位工作狂,那我就只能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上,对孩子的学业成就也保持一种合理的期待。我会努力让孩子在高考时能排在前50%。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做出规划,例如,我并不期望他们成为国际精英,也不强求他们具备各种综合能力。
此外,谈到不好的家长类型,其实主要分为几类。第一类是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但对孩子有很高要求的家长。这种家长往往不断否定孩子,贬低他们,这种消极的言语会极大影响孩子的学习动机。人本身需要激励,而恶劣的家庭环境只会让孩子感到沮丧和无望。我的母亲常常鼓励我,让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有潜力的人,这在我学习过程中给予了我很多正向的反馈。小学阶段,所有的正向反馈都会促进孩子的积极行动,而负向反馈则可能导致他们的退缩。
另外,第二类比较恶劣的家长则会频繁破坏学习规则。他们规则不严,时不时就给孩子放假,容易让孩子觉得学习不是必须的。学习本身是反人性的,孩子需要经过长期的条件反射才能把学习变成一种习惯。因此,如果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质疑老师、破坏教师的权威,孩子自然会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此外,父母的观念不一致也很可怕,妈妈强调要学习,而爸爸却随意打破这个规则,这两者的矛盾可能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困惑。即使在遇到有问题的老师时,家长也需要及时介入,而不是选择偏激的做法。
家长应该与孩子多沟通,了解老师的情况,但不应轻易否定老师。学校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在家庭中,家长往往无法完全教会孩子如何遵循规则,因为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其实是更具挑战性的。因此,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主要是在学校完成的。我认为,即使老师对孩子的关注不够,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代表着社会的真实情况。我们不能期待在公司里,老板会每天关心我们。因此,我们应把注意力放在孩子们在不同年龄段能做的事情上,比如从七岁到十八岁,贯穿初中到高中的学习。
以学科为例,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主要应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数学方面,需要掌握加减乘除的基础计算,并能处理千位数的计算,而语文则需要保证每天阅读300至500字的量。英语方面,如果当地规定三年级开始学习,那么应该至少掌握200到300个基础词汇,并能听懂一些日常对话。到了三四年级,学习难度应逐步加深。例如,在北京,四年级时应达到小学阶段所有学习目标,语文的阅读量需达到六年级水平,每天应能够阅读约2000到3000字,而英语则应达到PT级别。
在五六年级时,学生不只要熟悉校内知识,还应能衔接初一的新知识。语文能力应至少达到初一的阅读要求,每天的阅读量应在4000到5000字,而英语要求大约在2000个词的词汇量。听力水平也需达到中等的水平。进入初中后,核心要求是完成初中和小学阶段的所有知识学习,然后进入总复习,为高中做准备。如果走正常的高考路线,可以根据初中的学习方法,提前半年完成高中的所有课程,之后再进行复习。如果选择走强基路线,初中时期就应该提前接触高一的知识,同时在高中期间尽量参与数学联赛,以获得较好的名次。
至于保送,学生需要在初中阶段参加年赛。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从初一开始就需参与相关比赛,并在初二至初三时取得优异成绩,才能晋升到高年级。关于学生的学习目标,特别是到了三年级阶段,家长应了解孩子的天赋并帮助他们养成学习习惯。三年级之后,投入的精力可以逐渐减少,因为初中的学习比较自主,家庭对孩子的帮助也会逐渐减小。对于高中阶段,家长的角色通常是提供指导,确保孩子能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当然,不同家庭有不同的培养目标,有的家庭可能会选择投入大量资源,使孩子学习音乐等技能,但如果孩子并没有相关天赋,这种投入就会显得不切实际。因此,家长在判断投入的性价比时,应结合家庭的资源和孩子的实际情况,寻求最合适的成长方式。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成功的关键,很多时候,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不良,源自父母的过高期望和不合理的比较,这些都需要家长认真反思。
之前看到身边有家长购买学习机,给我的感觉是他们买学习机主要是为了自己减轻那种愧疚感,想对孩子说:“你看,妈妈为你做到了这一切。”但实际上,我觉得妈妈陪伴孩子的时间才是最重要的。很多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只顾着买学习机,却没有陪伴孩子成长,培养那些核心能力。孤单的孩子,缺乏父母的陪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可能在成绩上表现不佳。即使父母再有钱,若缺乏陪伴,孩子也会面临各式各样的问题。
另一个误区是,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可以自主学习,他们不想投入时间,只期望孩子通过老师的教学独立成长。然而,实际上这样的孩子非常少见,自主学习的习惯需要从小就培养。还有一个常见的误区是,父母希望通过苦口婆心的劝说来改变孩子。回想你小时候,是哪件事让你改变了自己?往往不是简单的说教能起到作用。孩子的成长需要的是在父母的陪伴下,通过努力和付出,来获得成果。
关于教育方式,我认为父母以自己的教育方式去培养孩子是可行的。我曾经对母亲的某些方式感到厌烦,但她确实有些道理。优秀的孩子往往是在小的时候就被鼓励、培养出来的,尽管有时候伴随着严厉的教育。这种精神和习惯直到现在仍然适用。虽然教育方法会随着时代变化,但其底层逻辑却是一脉相承的。
此外,有家长提出孩子在小学期间成绩倒数,是不是该考虑出国读书等问题。家庭条件允许的话,多准备几条出路是明智的选择,例如给孩子申请国外或香港的身份。但我觉得,不能完全依赖这些选择,一定要让孩子适度经历中国的应试教育。中国的应试教育在社会中仍然是价值重要的,孩子会在竞争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处境,接受现实。因此,当孩子成绩不佳时,家长首先要了解原因:孩子是因为不学习而成绩差,还是因为上课后学不懂。如果真是因为不学,那陪伴孩子学习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一定是要陪伴的。你看古爱宁每年飞回来,他都需要妈妈来陪伴他。有人问,这样投入百万的费用是否值得?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孩子在一个良好的学校,其教育环境与其他学校截然不同,周围优秀的孩子能够激发他的学习动力。确实,关于买学区房的问题,我们是要考虑整个家庭的承受范围。如果你觉得这个投资太花钱,那就不必硬拼着让孩子进入重点学校。为了进入一个重点学校,若需要花超出家庭积蓄两倍的款项,买一个学区房,结果全家人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生活,生活质量降到最低,这样的付出是否值得呢?
反观,如果我能让孩子在普通学校,但我能投入大量的时间陪伴他学习,你会更倾向于哪个选择呢?我会极力推荐第二种选择。例如,花掉家庭所有积蓄买下一个很小的房子,1200平方的空间里挤满了人,实际上对孩子成长并没有太大好处。孩子甚至没有自由的活动空间,父母往往会在潜意识里向孩子传达出一种信息:“你看,爸爸妈妈为了你已经付出了这么多。”孩子自然会感受到这种情感。
我认为,父母的有效陪伴能够与几百万的学区房相抗衡。想一想,一个孩子如果买了几百万的学区房,进入最好的小学,但父母却不陪伴他,而另一个孩子虽然只能上普通学校,但他父母每天都给予有效的陪伴。他虽然没有进入重点中学,但他在成长过程中具备了自我反省和改进的能力,他的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强。因此,拥有最好的学区房而没有陪伴,和拥有最好的学习资源却没有陪伴,结果是大相径庭的。
下面谈谈一个四岁的孩子,他的家庭月收入是9000元。他每周上一次英语和数学课,已经读完24本语文书。而且,他的绘本识字量已经达到150个,表现不错。虽然他性格内向,脾气略显暴躁,家长希望他能变得更乐观一些,并且期望他能考入985或211的大学。这里的关键在于,脾气暴躁的孩子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因为被溺爱长大,导致他通过发脾气来获取满足;另一个原因则是基因决定的,比如说一些孩子天生性格较为激动。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认为想让现阶段的孩子在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的情况下,趋向于985或211大学,最重要的仍是父母的陪伴。
很多家长存在误区,认为只要学习多、学得早就可以,其实这个思路并不全面。孩子在四岁时,尚未完全形成习惯,父母所教的内容,孩子很难分清哪些是习惯、哪些不是。因此,我们不能期待孩子在学前教育阶段就能充分养成学习习惯。当孩子进入小学后,能够在不受父母干预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作业,这才算得上是培养了习惯。如果希望孩子日后能够考入985或211,首要任务是判断他是否已经养成了这样的学习习惯。
接下来,一个六岁的孩子,他的目标是985,特别是理工科或医学相关专业。父母都是985学校毕业,家庭年收入稳定在80万。虽然已经在幼小衔接上投入了很多,但目前还没有发现孩子的特别天赋,也并不希望在不有效的学习上进行无谓的竞争。家长经常会思考:在985家庭出生的孩子,是否更容易被教育成985的学生呢?这并不是绝对的,因为许多孩子可能最终的表现是回归到普通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家庭都无需过度焦虑,家庭本身的学习氛围良好,孩子也曾享受过学习的红利。家长不应被那些过于激进的教育理念所影响。最重要的是,孩子需要培养对学习的兴趣与习惯。例如,若孩子在乒乓球兴趣班没有表现出了特别的天赋,那么家长就不必强求他在兴趣班的学习上投入过多精力。我们始终要把重点放在孩子的学校学习上。无论父母的背景如何,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家长也要避免将自身的教育成就强加到孩子身上。
许多家长习惯于将自己的成就与孩子的表现进行比较,认为自己小时候懂得的事情,为什么孩子却不能做到。其实每个孩子的天赋和特点都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在学业上可能有超强天赋,而有的孩子在其他方面,如善良、乐于交流,确实同样优秀。对这样的家庭而言,为孩子购买一台学习机是一个实用的选择,这样的家庭在资金上没有太大的压力,且家长通常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在应对学习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利用学习机中的各种功能。
以往的学习方法,比如错题本、复习巩固等策略,依旧适用。父母如果在学习中曾经有过成功经验,事实上他们会下意识地鼓励孩子落实这些学习方法的延续。最后,再谈一谈关于五岁到七岁孩子的教育问题,很多家长开始询问相关的“鸡娃”方法。例如,面对六岁孩子缺乏运动天赋,月薪一万的家庭究竟该如何面对这种教育竞争,家长们常常会在社群中互相询问,是否应该过于督促孩子。
在群里,那些能够流利讲英语的孩子,经过深入研究,你会发现大多是父母的陪伴和引导所致。我请教过一些父母,询问他们是如何培养孩子的英语能力的。得到的答案非常简单:分级阅读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建议购买分级阅读书籍,并为孩子准备一个词典笔。许多学习机虽然能直接读出单词,但缺少了父母陪伴的重要性。实际上,孩子的学习过程往往是在父母的陪伴下进行的,不是孩子自己孤立地去阅读。父母将孩子视为亲子互动时间的一部分,与他们一起逐页阅读,通过这种陪伴来学习。
在朋友圈中看到其他孩子的天赋表现,你会发现他们背后一定有着父母的陪伴。学习机中的分级阅读功能让孩子可以通过手指点击单词,学习机上的镜头就能识别并朗读出来。这一切都表明,孩子的学习主要是在一个亲子互动的环境中发生的。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自驱力,有家长提问,通常来说,大部分孩子在短期内是缺乏自驱力的。只有在他们对某项活动十分感兴趣时,自驱力才会自然而然地出现。我们的学校教育更注重的是规律性的学习,而不纯粹是自驱力的培养。这种规律包括固定学习时间以及陪伴,这三者缺一不可,自驱力并不是孩子天生拥有的,而是需要家长去引导和培养的。
我自己也有孩子拖延的习惯。每次出门时,他总喜欢磨蹭。有一次,我带他回乡下,选择住在一个宾馆内。起初,我先告诉他今天要去哪儿玩,让他兴奋起来,然后我们需要坐车去目的地。当我们到达车站时,由于他磨蹭,车已启程,他大声哭泣。于是,我告诉他因为你没有提前准备,所以助于拖延的结果是错过了机会。第二天,他就开始主动问我时间,确保自己按时准备好。这个过程是需要一个合适的环境和明确的指引的。虽然我们在北京有住房保障,但我们还需要让孩子明白学习的重要性,绝不能让他认为即使不学习也能衣食无忧。
再来看看另一位家长的问题,他的孩子在无锡就读,目前面临学业压力。这位家长和他的配偶都非常忙,认为一年级不需急于求学,然而孩子的表现却在班级中垫底。为了弥补这一差距,他们调整了工作量,最终制定了课后追赶计划。面对孩子的未来,如果他想考入985高校,应该如何努力呢?陪伴在儿童学业上的角色是双刃剑。虽然小时候的陪伴能帮助孩子养成固定的学习习惯,但若这种陪伴变成只有在父母陪伴下才能学习,情况将会相对糟糕。
一般来说,我们会在孩子二年级左右,引导他们在固定的时间自我学习,父母则可以专注于自己的事务,偶尔过来检查一下孩子。这种陪伴的转变,能让孩子逐渐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同时家长的监督也依旧在侧。至于如何继续培养孩子的自驱力,家长要在适当的时候逐渐放手,让孩子在相对独立的状态下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效果。重要的是越早开始培养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越能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考这一事情既然是考试,难道不可以通过一年复习、将考点梳理清楚,就能考好吗?还是说它真的与前九年的学习习惯积累有关?小学阶段的知识量不多,7%的考点应该补充得很快,但初中的知识量却比较庞大。光靠搞考点就要脱离校内教学,得找专人老师才能搞好。如果孩子成绩不理想,有些考点可能连基础知识都未学会,现在又要补这些知识,初三这一年如何力挽狂澜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家长在一年级时就应该提前安排好时间陪伴孩子。若最终考到不理想的学校,并不代表孩子的学习就此结束。在失利之后的介入同样重要,因为孩子在此时会感到沮丧,如果能给予他鼓励和支持,可能会帮助他重新振作起来。
接下来的问题是,有家长提到他们家有三个孩子,问到老三的学习状况。前两个孩子在初中时成绩特别好,但进入高中后情况却变差。这其中可能与几个关键因素有关,因为初中的知识对于高中生来说相对简单。初中时,学生只需对知识有个大致了解就能完成考题,而入了高中后,就需要对知识有深入理解才能应对难题。初中没培养出深度理解的学习习惯,自然会导致成绩下滑,这在孩子初中阶段表现优秀但高中却不如意的现象中非常常见。家长应当帮助孩子总结经验,培养总结反思的习惯。如果在初中没有形成这样的习惯,进入高中后必须重新建立起这一点,包括错题管理等方式来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
他来自洛阳,河南的高中学习压力大,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还需适度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如果小孩在小学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高中阶段时,父母的强制干预反而可能让他们回到小学阶段的学习方式。因此,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家长在交流时,也应避免将学习当作一种负担,而要给予孩子足够的鼓励,这三点正是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而常常被家长忽视。家长最关心的是学习的难易和数量,然而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在河南的一个小城市,妹妹刚考上了一所不错的高中,但父母总觉得她不够努力。每当考试不如意时,父母便为她寻找家教进行补习,而孩子对此毫无兴趣。初中二年级时,因补课问题,她与父母产生激烈争吵,甚至一度半夜离家出走。她在即将升入高中的冲刺阶段,也曾主动要求补课。而现在进入高中后,妈妈又心急如焚地想要让她进行补习,导致家庭矛盾加剧。父母想要孩子补课,但孩子却不愿意,这种情况应如何沟通呢?
孩子不想补课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他认为补课毫无用处,失去了信心;二是感受到过大的压力。父母需要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了解其原因。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可以寻求专业老师的帮助,通过细致分析哪些地方需要补补,给予孩子信心,帮助他积极面对;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可能会比较棘手,这时与校内老师的沟通会更为有效,老师可以直接找出孩子的薄弱点,并给予他支持和希望。
在浙江某个小县城,梅先生的家庭年收入为15万元,家庭成员四口。他的孩子今年12岁,下半年进入初一。梅先生内心其实有一个困扰他的问题,他认为读好大学十分重要,对于他们这种家庭来说,只有通过考上好大学,才有可能实现阶级跨越。然而,梅先生的母亲却觉得他女儿并不适合读书,认为她考取好大学的期望不切实际,不如上职校,学一门实用的技能。因此,母亲与孩子之间产生了矛盾。
孩子在小学时的成绩通常表现很好,但是现在的情况并不清楚。实际上,如果孩子能够考到前五,怎么会是没有学习潜力呢?父母不应否定孩子的能力,应该全家一起支持并鼓励他,告诉他在学习上是有潜力的。如果家庭中有人唱反调,孩子可能会因此失去信心,从而影响学习动机。家长过于设定下限目标,比如“考个职校就行”,会限制孩子的无限可能性,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鼓励孩子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重要的是,家长在和孩子交流时,语言上一定要注意,确保给予孩子正面的激励,这是至关重要的。
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学习需要注重校内和校外两个部分。校内的学习则要培养扎实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校外的补习可以帮助提升学科能力和学习能力。家长要确保这两个部分的兼顾,校内的学习内容要涵盖预习和复习的方面,帮助孩子巩固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资料,以确保能够应对各类问题。同样重要的是,家长要积极关注孩子的错题管理,帮助孩子识别和解决错误,以便科学地提高。
巩固练习的本质在于识别自己的薄弱项。在我们刷题的过程中,经常发现某个知识点的得分较低,这是因为这些题目是固定的。尽管掌握了这种类型的题目,下一道题仍然需要再次练习。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现代学习工具提高了我们的刷题效率,它能够提取出你的薄弱环节,使你专注于这些部分,从而实现高效的复习。因此,无论是校内练习还是其他学习内容,都可以通过这个方法得到有效巩固。
值得注意的是,花钱为孩子报校内同步班并不一定是明智之举,因为这通常会浪费孩子的时间。现在的校内同步班基本逻辑是提前学习校内知识,然后在学校再复习一遍。但是,提前学习可能会让孩子在校内不太用心。因此,重要的是要养成预习、听课和复习的习惯,这比单纯地报班效果要好得多。我拥有一个学习机,根本不需要报校内同步班。因为校内知识的本质太简单,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做好预习、记笔记和复习等基本动作。只要认真完成校内练习册,就没有问题。
学习机提供了全面的预习内容和一课一练。它还包含许多校外的知识,比如数学的高级数学课程,以及一门思维课程,让孩子接触到校内无法接触到的数学知识,提升他们在校内的兴趣和成绩。在英语方面,学习机有朗文家英语和AI口语练习功能,通过与学习机对话,孩子能够锻炼英语口语能力。即便家里没有条件进行英语交流,让孩子多与学习机进行互动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在数学方面,学习机还具备搜索答疑的功能。孩子在遇到难题时,可以通过拍照获取答案,而家长还可以控制孩子仅查看解题思路或答案。语文方面,孩子的作文可以通过拍照进行批改,既提高了反馈的实时性,又方便家长了解孩子的写作能力。学习机涵盖了从小学到初中的整个教育阶段的优质资源。
当然,作为家长,必须承担起陪伴和指导孩子的责任。如果你打算购买学习机,那就需要花时间去研究其使用方法。孩子并不能完全独立去研究这些功能,家长需要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确保学习的方向与内容都是适合他们的。另外,我之前考虑过是否能够共享计划表给家长们,但发现每个孩子的学习计划都是不同的。通常可以遵循的原则是:周一到周五集中于校内学习,周末进行校外内容的补习。学习机虽然营销口号强调教育公平,但真正需要的是家长的投入与陪伴。若对孩子的学习不愿意投资时间,或不希望承担责任,那么购买学习机的意义也会大打折扣。
综上所述,学习机是一种资源,它可以提升教育效率,但绝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习问题。孩子的成长和学习需要的是家长的关注和支持,仅靠学习机是难以达到良好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