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劝你多存钱,但我想劝你多花钱。【围炉夜话】

媒体链接

内容要点:

  • 1. 视频讨论金钱观,UP主智能路障反对消费主义,主张应更多花钱、享受人生体验,而不是单纯积蓄财富。
  • 2. 年轻人应优先投资于人生体验,因为丰富的经历和回忆在晚年更有价值,而不应等到年老时才意识到时间的流逝。
  • 3. 储蓄的核心目的在于确保未来的消费能力,但对于年轻人来说,过度节俭可能会阻碍他们追逐梦想和体验生活。
  • 4. 多数老年人倾向于在退休后仍然储蓄,但实际上,他们往往并不需要这些存款,反而应该在年轻时更多地享受生活。
  • 5. 慎重消费而非盲目花钱,确保花费用于提升生活质量和体验,而不是追求物质利益,才能真正享受财富带来的快乐。

大家好,我是UP主智能路障。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有趣的话题——金钱观。在视频开始前,先跟观众介绍一下节目的主要内容。这档节目通常是我选择一个想讨论的主题,然后结合各种资料、书籍以及我个人的见解进行讨论。有探讨鲁迅的小系列,也有讲述赌博危害这种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然而,连续更新三四年后,我发现选题的重复性越来越高。比如,我的金钱观是反对消费主义,主张多储蓄,因此每次聊这个主题时,无论如何包装说法,最后核心观点总是回到反消费主义这一点上。毕竟这就是我对生活的思考。但老是讲相同的观点确实没意思,而且老观众也抱怨我在炒冷饭。因此,最近我尝试换个思路来做节目,兼收并蓄,选择一些我不太熟悉的主题来进行讨论。比如今天这一期,不仅不反对消费主义,反而会阐述为何我们应该早花钱、多花钱。虽然这些陌生主题让我超出了舒适区,但我始终相信,兼听则明,多了解不同的观点并没有坏处。如果大家以后觉得节目与自己的想法有冲突,欢迎在评论区进行批评。

那么,接下来进入正文。几个月前,我发布了一期关于金钱心理学的视频,里面提到一个例子。有一个人在加油站做了25年的气球工,后来又在商场担任了17年的门卫。当他92岁离世时,登上了头版头条,因为他的遗嘱中遗留了200万美元给继子女,并捐赠了600多万美元给当地的图书馆和医院。大家对此很震惊,这样一个每月薪水微薄的人怎么会积攒这么多钱呢?其实,答案非常简单,他的花销极少,把每一笔钱都投入了蓝筹股,最终通过复利赚到了巨额财富。显然,许多价值投资者、理财专家以及普通人都对这个门卫表示赞赏,甚至认为他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美德:勤劳和节俭,通过漫长且耐心的投资致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些人对这种做法持完全相反的观点,他们觉得这个门卫很愚蠢。有一本书叫《最悠姐人生》,它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尽管书中内容水分不少,且并不是特别推荐,但那里的一些观点是相对新颖的。这些观点并非作者原创,许多国内外年轻人早已掀起了类似的运动,甚至一些经济学界的权威也对此表示赞同。具体来说,他们认为年轻时不应该存钱,而应该尽情享受,人生就是要及时行乐,尽量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花光所有的钱。这个想法非常反叛,因为它与我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导截然相反。

我们从小到大,无论是课本中的故事还是阅读的书籍,甚至听到的各种古训和谚语,都是在劝导我们要勤俭节约。西方的情况也是如此,无论是宗教教义还是谚语,都在强调勤俭节约。例如,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叫“蚂蚁和蚱蜢”:蚂蚁为了准备冬季的食物而不停劳作,而蚱蜢则沉溺于玩耍,结果到冬天,蚂蚁活了下来,而蚱蜢却饥寒交迫死去。然而,实际生活中,太多人过于像蚂蚁,他们开支极少,辛勤工作,最终生活却只剩下一连串单调无趣的日常。人生并非电子游戏,你赚到的钱并不像积分一样可以累积到最后,谁得分高谁就赢了。与其追求财富的最大化,不如从财富中获取最大的效用。比如,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你可以用薪水除以上班的时长来计算时薪。假设你的时薪是25元,而你点了一份25元的外卖,这相当于消耗了你一小时的生命能量,所以单纯的花钱并不合理。实际上,薪水高的人,其实际收入并不一定更高。例如,一个年薪20万的人和一个年薪15万的人,前者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工作和通勤,最终因为工作的体面导致生活成本上升,所以未必比年薪15万的人过得更好。这些表面上赚得多的人,其实享受金钱的时间却可能很少。那么,要如何从财富中获取最大的效用呢?答案是我们应该多投资人生体验。也就是说,我们的人生目标应该是尽可能获得充实的生活,而不是单纯赚取更多的钱。投资人生体验有许多好处。大家或许见过一些中年男人,在酒桌上喝醉后,只能来回吹嘘几段往事,因为他一生经历的事情实在有限,大部分时间都是按部就班地度过,导致没有更多的谈资。然而,如果你的人生丰富多彩,晚年时就会有丰富的回忆陪伴着你。当然,也许大家并不太重视这个理由,常常默认自己还年轻,认为体验人生的机会将来有的是。以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姑息护理师为例,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照顾临终病人。他与无数临终病人谈论“如果人生能重来”的话题,并发现,有几种人生遗憾的出现频率是最高的,因此专门撰写了一本书来探讨这个话题。最常出现的遗憾之一便是未能勇敢地忠于自己的内心,总是活在他人的期望之下。这些人在生命中其实也有真正看重的东西,但却不敢追逐梦想,只能按部就班,听从日常文化加诸于自己的轨迹,比如学习、工作、赚钱。由于这位护理师所照顾的多是上一代人,那一代外出工作的女性相对较少,因此另外一个常见的遗憾就是几乎所有男性都深感懊悔:在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他们只是一台工作机器。如果人生能够重来,他们希望自己能少一点努力工作,而多陪伴父母、妻子和孩子。总而言之,虽然大家年轻时普遍认为以后还有很多机会去体验人生,但实际上,人们常常在年老时才意识到那些未曾实现的梦想,也正是当年机会的缺失导致了毕生的遗憾。

但那些临终前的人,大部分却都在抱怨自己的人生体验不够丰富。而趁早投资人生体验还有一个理由,那就是很多体验在年龄增长后就不合适了。我举个例子,几年前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庐山玩,那段时间大家都很迷茫,也都很穷,但那几天玩得很开心。山上有个大雾弥漫的小镇,特别漂亮,但那里酒店很贵,一晚要800元,我们住不起。后来找了一个胶囊酒店,每人只要几十块钱。睡在一个像洗衣机一样的床里,就像幼儿园的集体午睡,体验特别有趣。那个胶囊酒店还有很多来旅游的年轻人,我和他们凑在一起玩了一整晚的狼人杀,玩完就去外面吹风、吃烧烤,直到现在我们时不时会把那次旅行拿出来当谈资。正因为我们当时年轻又穷,所以才保留了这份独特的回忆。如果现在再去,我就不会有这种体验了,因为我已经成年,与二十出头的小孩再也玩不到一起了,而且现在的经济条件不同,住在江南酒店的心境也会有所改变。

除了心境变化,我们的身体机能在二十岁左右达到顶峰,之后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退化。一些高强度运动,比如网球、足球、爬山、水上运动、滑雪等,年纪大了再去参与时,乐趣和愉悦感都会大大降低。因此,不管你想做什么,比如看演唱会、去游乐园、出国旅游,或者参加各种运动,建议还是趁早去。另一个好处是,回忆是有红利的。很多人想象退休后的潇洒生活,认为老了以后要做这做那,但其实大部分人上了年纪后,根本就不想潇洒,只想在家窝着看电视。我们假设某人真的老了,而且还有精力,比如他90岁还能做很潇洒的事,但潇洒完后,没多久就要离世,这样就很亏。如果你在20岁时就提前潇洒了,那么你就能将这一切一直回忆到老。人生就是体验的总和,我们衰老后如何定义自己的人生,判断自己一生是否过得充实,就看年轻时收集了多少丰富的回忆,这就是要及早投资体验的理由。

现在大家可能有两个问题。第一,我是年轻人,认同这个理念,但我没钱体验怎么办?其实也有很多体验是不需要钱的,比如和朋友在家打游戏、玩桌游,或外出逛逛城市,很多大型庆典也是免费的,无论是官方还是非官方。举个例子,有一次我和朋友在武汉的江汉路参与跨年,那个时候很多年轻人聚集在一起,拥挤得走不动,和上海的南京路性质类似。很多老市民会说去凑什么热闹,又累又不好玩。但那天我们确实没有参与什么活动,只能跟着人群走,晚上纯粹是凑热闹,之后找个空地放了点烟花,我仍然觉得很有意思,很浪漫,常常能想起那天晚上。因此,并不是所有体验都需要花钱,虽然很多高质量的体验确实需要花费,但如果情况特殊,借钱去体验也是合理的。比如,你有几个好朋友约着一起去旅游,而你正好没钱,但又想去,此时借钱就值得,因为你很可能获得一生铭记的回忆。

第二个问题是,有人会觉得我也想看演唱会,想旅游,但花费太高,轻轻松松一两个月工资就没了,大家都说年轻时要多存钱。我现在这样潇洒,以后怎么生活?首先,我们储蓄的目的是什么?可能答案就几个:未来不确定性太强,储蓄高有安全感;老了以后没能力赚钱,储蓄养老;增值就是拿利息。因此,储蓄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消费、平滑收入、将丰年的钱用于荒年。然而,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刚开始工作时,工资在三五千左右,刚进社会的开销又大,有时连吃饭都成问题,连一点钱都要抠出来存起来,这相当于从荒年的自己手上把钱抠走,交给未来更富有的自己。这是一个很显然的道理,未来的收入肯定比刚出社会时要高。那为什么年轻时还要省吃俭用存钱呢?有人又会问,你怎么保证未来收入比现在要高呢?我们确实无法预测未来的收入,但如果你非认为自己一辈子只能拿三五千左右的工资,那也没办法,不过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很低。根据统计数据,绝大部分人年长后的收入确实比年轻时要高。

除了早早投资人生体验,第二个建议是我们应该在死前尽量把钱花完,理由很简单:如果不把钱花完,我们的生命就可能在浪费。假设某个45岁的中层领导,平均每周工作50个小时,税后年薪20万,我们假设他单身,虽然有房产但开销也不大,每年差不多花个8万,其余都能存起来。他工作到65岁退休,这样就能存下240万。那么这240万能用多久呢?假设他花销不变,仍然每年花8万,他活到85岁去世,那么在去世时会有80万没花掉。这剩下的80万意味着什么呢?这是他四年的工资,等于四年都在无偿工作,按每周平均50小时来算,大约相当于一万小时。所以,他生命中的这1万小时的工作都是徒劳的。有人可能会质疑,你算了通货膨胀没有?物价每年在涨,怎么可能每年花8万不变呢?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非常简化的例子,很多变量都没有考虑进去。首先,他的工资不会一成不变,可能会涨;其次如果交了社保,退休后会有退休金,而且他还有价值数百万的不动产,这些都没有算进去。最重要的是,人其实越老,花销会变得越来越少,特别是晚年,花费会直线下降,这方面我后面会详细说明。总之,我举这个简化的例子是想说明,如果你在死前不把钱用完,简直就是在浪费生命。

我一开始对这个说法感到疑惑,心想这可能是一些流言蜚语。但后来看到很多经济学家,甚至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持有相同的观点,我的困惑更深了。首先,难道这些人不怕在死之前就把钱花完吗?万一老了得了重病该怎么办呢?其次,就算死后留下钱又如何?完全可以给后代继承啊。

关于这两点,解释是这样的。根据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持续追踪统计,他们算出了美国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财富累积情况。45到54岁的家庭净资产中位数是12.42万美元,55到64岁的家庭是18.73万美元,65到74岁的家庭是22.41万美元,75岁以上的家庭最高达到26.48万美元。也就是说,大部分人都在为未来存钱,甚至70多岁以后还在存钱,都不知道他们存那么多钱到底要干嘛。不过,这些存钱的理由往往一致,主要是出于对未来医疗支出的担忧。

有机构也做过类似调查,结果显示退休后的美国人资产支出十分缓慢,年龄越大,花费的速度越慢。比如,退休时存款达到50万美元的老人,20年后或去世时只平均花掉11.8%,余额超过88%。换句话说,一位65岁携带50万退休的老人,到85岁时,还剩下44万。而收入较低的那部分人,退休时存款不足20万,虽然花掉的比例高一些,平均也只花掉四分之一。更有甚者,三分之一的退休人员财富在退休后甚至持续增长。因此,虽然很多人存钱是为了退休生活,但数据表明,他们退休后根本没有使用这些存款,可能是因为他们想在退休后过上潇洒的生活。

然而,到了那个年纪,他们发现自己的需求已经改变了。因为有养老金的保障,基本不需要忍受饥饿,可以选择消费高一点的服装和饰品来打扮自己。同时,由于年龄的增长,也不再必要到处旅游。观察自己身边的长辈,我发现那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平时只想穿着睡衣待在家里,确实没有太多花钱的机会。因此,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些退休人员不在年轻时花更多的钱来充分享受生活呢?

一个原因是,大家都非常害怕老年贫穷,等到工作无法继续,会经历生活没有保障的时期。有些人可能甚至选择不婚不育,缺乏子女的照顾。这种情况下,手头有点钱自然会让人安心,这就是所谓的长寿风险。然而,这种风险其实有很多解决方案,比如各种保险年金。通过购买年金,保险公司会在你去世之前的每个月支付一笔钱给你。最极端的情况是,有些人买了年金后结束了生命,保险公司因此获得了利润,而这些利润则会被发放给那些长寿者。如果你非常担心自己面临长寿风险,这个方案就能确保你每个月都有支出。但本视频并不是保险科普,所以暂且不细讲。

总之,我想说明的是,长寿风险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抵御的。而老人存钱的第二个理由是为了应对意外支出,例如医疗开销。想象一下,如果得了重病,需要做心脏搭桥,或需要长期治疗癌症,这些医疗费用既高又不确定。因此,人们往往倾向于存储更多的钱。与其等到生病时支付高额治疗费,平时应注意身体健康,进行定期体检,购买医疗保险等等,将钱用在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上,显然比在治疗上更划算。此外,根据大部分普通人的存款情况,如果真的出现了天价医疗费用,普通人是吃不消的。一旦积累的几年的存款在医院一晚被花光,岂不是得不偿失吗?

如果要我在医院里花那么多钱苟延残喘几个月,我宁愿选择不活了,反而显得更加潇洒。至于死后不能留下存款,大家的另一个疑问是:我们的孩子可以继承这笔钱呀,花光钱完全是对后代的不负责任。然而,实际上说出这番话的人,往往并不是把孩子放在首位,内心主要还是在考虑自己。道理很简单,现在中国的平均寿命在80岁左右,大多数人和孩子的年龄相差不过30岁。

如果我80岁去世,我50多岁的孩子继承的遗产,对他帮助真的大吗?显然没有。孩子在青春期想要穿得时尚,你不给;20多岁想开豪车,你也不给;等孩子成家时,你突然下遗产,他能用这些钱去做什么?因此,无论你想给孩子多少,活着时给他们就好了,这样对他们的帮助还大,而你也会更受尊敬。

说到受尊敬这件事,我身边的长辈大多是60后、70后,他们的父辈有很多兄弟姐妹,但我见过太多类似的情况:在老人生病时,尽管孩子们平时不尽孝,最后却因遗产争得不可开交,甚至兄弟姐妹之间反目成仇。这种情况屡见不鲜,每次看到这样的事情我都觉得可悲。因此,如果我有孩子,我宁愿在年轻时主动将财富分享给他们,免得老了的时候,他们为了继承我的财产而希望我早点去世。

以上就是本期视频的大致观点。但请注意,这一切花钱的出发点都是以投资体验为主,是有选择的,而不是说让我你为了花钱而花钱。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哪里呢?比如,有些人只买贵的不买对的,以前我也曾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购买了很多溢价极高的产品,甚至专门去高档餐厅用餐,但这些消费并没有增强我的生活体验,有时反而成为一种负担。因此,经历过这样的教训之后,我对于消费主义一直持反对态度。

我感觉自己有些过犹不及了。只是从之前不走心地花钱,变成了不走心地存钱,结果把钱全拿去股市亏完了,成了一个金融消费者。然而,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让我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首先是我爷爷。我们家长辈都属于那种特别爱面子的,每年吃年夜饭时都有很多惯例的表演环节,比如要站起身给长辈敬酒,或者给长辈和晚辈发红包。因为我刚当UP主那几年赚了钱,总是急着对家人炫耀,每次都给我爷爷包红包,有时五千,有时八千,但事后证明这其实是很差的礼物。后来我买了房子要装修,我爷爷一口气给了我三万元,全部都是我给他的钱,但他一分钱也没花,全留了下来,因为我爸和我姑妈会照顾他。其实日常生活几乎没有任何开销,直接给钱让他收获的快乐很少。

更合理的选择是带他去体验,比如带他出去玩一趟,办一桌酒席,或者买几瓶茅台给他喝,这些都比直接给钱要强得多。我爷爷其实不是那种很抠门的人,反而年轻时过得挺潇洒的。我觉得他不花钱只是因为没有精力去花钱。因此,我在想,自己年轻时都没什么花钱欲望,整天在家打游戏,老了以后更不可能有太大的花钱欲望了。第二件事则是因为《黑神话:悟空》这个游戏,让我最近在游戏区混得比较多。其实我一开始就是从游戏区出道,后来做知识区节目更火,就被知识区编辑任命了,最后拿的百大也是被分类到知识区的。

我开始结交的UP主朋友都是来自知识区,常常和他们聚餐、参加各种活动。但每次这种场合都让我感到很焦虑,为什么呢?因为每次聚在一起,大家都会仅谈论一个话题,那就是钱:你赚了多少,你的商单情况怎么样,短视频开始做了吗,最近有没有新号火了,赚了多少。这种交流结束后,反而让我更加寝食难安,因为这种焦虑的来源就是不甘落后的心态。担心的不是明天早上有没有面包,而是能不能比别人吃得更好。最近股市很热,知识区的几个群几乎全部在聊股市,完全变成了炒股群,大家都在说自己赚了多少,满屏狂热的氛围折射出满满的焦虑感。然而,同时,那几个单机游戏的讨论却很少,几乎没人提到股票。

实际上,单机游戏是个不赚钱的赛道,因为市场没那么大,宣传费用也不高。比如这次《黑神话》热度这么大,UP主们接的其实都是些手柄和电脑的广告。我以前主攻知识区时,也一直在玩单机游戏,因为经常在B站查攻略。有次饭局上和B站的一位领导聊天,我就表达了担忧,怕这些优秀的游戏UP主赚不到钱,无法继续做下去。他说,单机游戏UP确实赚钱是个问题,但这个领域好在那些游戏UP即使没钱也会继续做视频。听起来很艰辛,但确实是这样。因此,这个分区给我的印象一直是一群用爱发电的游戏死宅。

不过,最近因为《黑神话》和他们接触后,我这种固有印象被完全打破了。他们完全是一群“色牛”,因为做游戏UP就要高频次参加各种活动,比如游戏展、游戏发布会、试玩邀请等,五花八门。一个月甚至要坐十几趟飞机,行程相当丰富,不时要去波兰的CDPR公司,或者去纽约参加《蜘蛛侠》的试玩,还要去日本东京游戏展、德国科隆游戏展。他们的收入或许没有汽车、财经类分区高,但幸福程度绝对是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和这些人聊天时,我几乎感受不到他们的焦虑情绪,因为即使一切不顺利,他们还有游戏可以玩。如果时隔二三十年,当两批UP主回顾这段职业生涯,一批人每天在家埋头写稿、接商单,另一批人则过着游戏人生,很难说谁更有收获感。

总而言之,生活过于忙碌或过于放松都是不太恰当的。但即便听再多的道理,我们的生活在某些时刻也可能偏离某些维度。在这些维度中不断调整试错,找到那个合适的舒适区,面对金钱时才会更加从容。那本期视频到此结束,下次维卢夜话再来和大家分享一些有趣的观点。如果你喜欢这个视频,请给予支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