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是如何毁灭就业的,又是如何创造就业的

媒体链接

内容要点:

  • 1. 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可能导致某些传统岗位减少,但也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在高技能领域。
  • 2. 数字游民零工平台能为未就业的高学历年轻人提供兼职工作机会,但随着平台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规模化的小公司和工作室。
  • 3. 企业组织结构在市场变化中不断演变,现代企业的职能部门如研发和人力资源并非自古存在,而是历史发展中的产物。
  • 4. 技术进步使得中产阶级的工作岗位面临挑战,而工薪阶层则更容易受到影响,生存压力加大。
  • 5. 要在产业升级过程中获得成功,可以尝试利用技术工具合作,并在特定领域中寻求与技术进步的有效结合。

产业升级是否能提供更多的岗位?在先进制造业替代人力密集型产业的背景下,就业岗位是否会减少?人工智能是否会让我们面临失业的风险?今天的视频旨在通过探讨就业与产业升级,来分析生产组织结构的问题。从宏观层面看,这是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问题;而在微观层面,则涉及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只有弄清楚历史上发生了什么,我们才能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月,我创办了一家数字游民零工平台,旨在为一群高学历、高智商但未就业的年轻人提供类似编程外包、文案写作、设计、翻译等兼职工作。这样的模式类似于2006年成立的猪八戒网。实际上,早在2008年次贷危机时,中国就出现了就业冲击,并出现了类似的平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零工平台最开始大都是个人——如程序员、设计师等。随着发展,平台上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小公司和小工作室,最终构建出一种组织结构,而不是一直由个人单打独斗。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个人无法与组织竞争。

公司组织有一个特性:一方面,它会导致就业岗位的减少,另一方面又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就业岗位减少的现象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原本五个人的工作,如今只需一个人便能完成。技术的推动下,供给的产品大量增加,但供给所带动的就业机会并不一定有所提升,市场需求的增长也不是线性的。当供需关系不匹配时,就会造成大量失业。但这并不能简单归结于技术进步带来的失业,因为这只是短期效应。从历史来看,70年前的人口和就业岗位都少于今天,随着供给的增加,今天的就业岗位也相应有所增长。

就业岗位的增加与经济复杂度的提升有很大关系。许多原有的需求与岗位都是随着经济体的复杂度提升而衍生出来的。企业内部的结构也在随着市场变化不断演进。比如,现代企业中存在研发部、市场部、人力资源部等职能部门,这些岗位并不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而是历史上逐步发展而来的。以爱迪生和特斯拉的电流之争为例,这不仅是一场技术之争,更是一场商业竞争。爱迪生作为企业主推广直流电,并试图打压特斯拉的交流电。有人可能会问,爱迪生和特斯拉到底是企业家还是发明家?我的看法是他们都是——既是资本家,也是研发者、销售者和生产管理者。

在那个时代,公司内部并不一定存在明确划分的市场部或研发部。现代企业的许多职能,企业家的角色也往往是多重的。比如,一些小公司老板往往需要兼任人力资源职位,企业业绩差时,全体员工需要一起推销。随着市场的增长,企业中的招聘、财务和研发等职能逐渐独立,形成了更多的专业岗位。可以说,从100年前的企业主带着工人,到50年前的企业家更加多元化,再到如今出现了大量白领员工,这一变化体现了企业结构的演变。如果对商科学科有所理解,会发现现代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很多是在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间建立起来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组织结构的复杂性变化。

互联网公司,例如企业内部的人力管理,衍生出了一些猎头公司,如Boss直聘、猎聘等,还有一些专注于提升企业内部人力效率的软件公司。例如,北森是一家上市的HR SaaS公司,简单来说,它可以帮助HR在各大招聘网站上抓取关键词,寻找合适的候选人,并进行候选人之间的对比。此外,它还可用于企业内部员工的培训与管理等诸多职能。这些现代商业服务的核心在于,将企业内部的职能剥离,独立出来形成新的公司,这些新公司因更专业而具备更高的效率。相较于让企业内部自行研发一套如北森这样的软件,成本高且收益低,因此将此业务外包给专业公司更具价值。

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三种叙事:企业家叙事、中产阶级叙事和工薪阶级叙事。企业家在组织管理生产中,逐步将职能分配给更多的中产阶级员工。从组织食物生产的工厂主,到各职能部门的企业家,再到如今的金融家,他们管理的内容与角色正在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职能被赋予中产阶级。中产阶级如白领、程序员、设计师、HR等人,承接了上一代企业家的一部分职能。而工薪阶层则承接的是七八十年代中产阶级的职能,比如底特律的制造工人。随着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中产阶级的就业在不断减少,原因在于中产阶级的成本高且可以被更高效的自动化系统替代。

我们观察到,今天的工薪阶层比起中产阶级,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生存挑战。在技术进步的背景下,资本家面对着怎样的压力呢?假如他们不将更复杂的职能分化,提升研发、销售等部门的效率,他们的企业就可能被市场淘汰。因此,企业家们在不断进化,逐步将复杂的职能转移给中产阶级。在这一技术变革导致社会组织重构的过程中,该如何解决当前的就业问题呢?

我不想提及一些虚幻的概念,比如持续学习或保持心态平和。我关注的有两件事。首先,如果我们无法与技术进步抗争,就应当选择与之合作。例如,可以尝试使用像Kimi这样的AI产品。其次,我们是否能在产业的细节上,尤其是在一些私人和私有领域跑赢技术进步?虽然协作可以提升效率,但在私人经验、社会关系及产业认知等方面,这些东西短时间内是难以被替代的。

最后,谈到林工平台时,我曾质疑一个问题:如果企业客户与数字游民的合作顺畅,例如开发出一款出色的程序,下一次他们可能就会绕过零工平台,直接建立联系与社会关系,这种产业升级是难以被替代的。我们进一步观察,今天的工程师和科学家能否转型为企业家?答案是可能的,但他们同样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以苹果公司的CEO库克为例,他来自于与人打交道的产品市场销售领域,这与社会认知密切相关。我相信,技术进步与失业现象的叠加,最终将重构社会组织。在这一重构过程中,我们能否建立起更有效的联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