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41 十年重返4000点:这次真的不一样?|串台:知本论

媒体链接

内容要点:

  • 1. 2015年A股市场经历了巨大的波动,许多投资者在牛市中因为人性的贪婪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 2. 当前的A股市场从“杠杆牛市”向“慢牛市场”转变,投资者需更加关注基本面和长期收益。
  • 3.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传统行业和科技行业逐渐成为投资的热点,但投资者仍需警惕高估值带来的风险。
  • 4. 散户在当前市场的表现和参与度有限,更多的投资机会掌握在机构和大户手中,散户复苏速度较慢。
  • 5. 投资者需要明确自己的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搭建适合自己的投资组合,以实现财富增值。

2015年,水牛们都以为一定还有人会接盘,没想到自己就是最后一班岗。人性的这种贪婪在市场面前暴露无遗。大家都说资本市场是经济的晴雨表,但实际上并不太准确。资本市场实际上是资本的晴雨表。那么,如何形容这10年的A股市场呢?在大周期中它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但难度并没有下降。这几年来,真正崛起的机构只有保险公司。投资要回归常识,这是个严重的误导,因为常识只有在常态下才有效。科技转型就是赢家通吃,只要你买得对,“贵不贵”在目前这个时代并不重要。如果你看看个股,它们的现状各不相同,赚的并不是基本面的钱,而是接盘侠的钱。

嗨,朋友们,欢迎收听《资本论》,我是冰姐。在本期节目的录制之前,股市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沪指重上4000点。而距离上一次突破4000点,已经时隔10年。2015年6月12日,沪指创下了5178点的高点,十年过去,A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我相信,很多听众和我一样对这十年的A股变迁以及其中经历的重要行情十分好奇,同时也有一些疑问,比如:A股是否真的告别了“牛短熊长”,开启了“慢牛时代”,还是像某些声音质疑的那样,依然只有水牛和快牛?

每当我对当下的情况感到困惑时,我就会去查阅历史,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历史。因为历史上发生的一切事情,包括经济、政治甚至地缘冲突的重大事件都会反映在股市的价格运动中。回望过去,中国股市历史与当下最为接近的,即是2015年。今天,我们也非常高兴请到了金融行业的老将石磊。他曾任平安证券固收收益部执行总经理,在资产配置、固定收益及外汇市场有着20年的从业经历。他是吸引子科技的创始人、碎九资本的合伙人,还是极具魅力的播客主播。

我们这次节目是与《十分吸引》进行的一次联动。今天,我们将通过他的视角回顾这十年的A股市场,到底经历了什么,市场又学到了什么。同时,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个重新审视A股未来的视角。现在,让我们隆重请出石总,与我们的听友打个招呼吧。各位朋友,大家好,冰姐好,我是石磊。这次我是以一个小白的心态,以请教的姿态和大家聊一聊A股这十年。

施总,今天我完全是抱着请教的目的,因为十年前的股市我并没有经历过。前几天,有同事聊起2015年股市的疯狂,讲了一些故事,受到了启发,我非常好奇。从内容创作的角度,我觉得有必要把这十年的重要信息分享给大家,因为有许多人和我一样,可能对这一阶段的故事、当时的疯狂以及股市的变迁不太了解。所以这是我做这期节目的初心。

是的,让我们先回到2015年这段历史现场,看看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因为我没有经历过那个时期,但在2015年时,你应该已经在金融行业工作一段时间了。是的,那时候我已经在金融圈工作了大约十二三年。你可以告诉我们,当2015年6月12日上证指数创下5178点的历史新高时,市场的情形是什么样的?那一天又经历了什么呢?你当时的状态如何?

当时,我的工作主要还在债券市场。2014和2015年这两年,对于债券和股票而言,它们具有很高的联动性。在2014年,债券市场迎来了大牛市。众所周知,2013年中国经历了“钱荒”,2014年这个“钱荒”结束了。那个时候的利率从国家开发银行的融资成本基本上在5%到6%,一路下降到4%。所以2014年的上半年是债市大牛。之后,2014年的下半年,作为一个固定收益市场的从业者,我开始逐步接触到与股票市场相关的可转债。此时,市场出现了一次急剧反转,带动了可转债市场的价值型投资,因此科转债的盈亏比极高。

然而到了2015年,股票市场已经牛气冲天。特别是2015年6月份,在顶点时的5178点是历史新高。那时大家没有特别意识到,只是感觉“麻木”,由于每天都在创新高。其实回头看,没人想到那一天是历史的最高点。在2015年上半年,基本上所有投资人都被吸引到股票二级市场上,几乎所有的屏幕在下午三点之前都集中在A股市场,而债券市场在三点之前几乎没人关注。这期间,很多朋友的生意和交易也都是围绕着股票市场进行配资,希望能够获得一些风险可控的弹性收益。然而,回看那段时间,所有的资产本质上都已经空虚。无论是优先夹层还是劣后风险,其实风险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因为最后的泡沫非常虚无。

大家在当时并不知道该投资什么,因此在江浙沪一带兴起了一些私密的股票聚会。这些聚会通常在郊区的大别墅内进行。参与人员的角色相当多样,有些是资深的散户,有些是基金经理,还有一些明星分析师,此外,还有一些新入市场的小老板。我把他们称为"新钱"。然而,尽管他们之间有很多勾兑,最后的结果却是让人失望的。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新投资者往往胆子很大,喜欢配资和加杠杆。

在牛市的顶峰期间,那段时间可以说是非常狂欢的。但是,没有想到,一个月或两个月之后,各种角色中的某些人开始跑路,另一些则已经倾家荡产。市场的反转速度之快令人惊讶。在疯狂的三个月里,大家仍在不断地加杠杆地涌入市场,但到了6月下旬和7月,所有人都被暴跌的下跌震惊了。众人以为最后那一点点的泡沫能带来收益,实际上却是自投自破,不少投资者在杠杆平仓后损失惨重。

当时不少人认为资产的大头应该放在房产上,但实际上,那几年房产市场表现不佳,经历了一轮低潮期,虽然这一轮低潮持续的时间并不算太长。后来由于政策的刺激,房市逐渐回暖。2014、2015年并没有过多人炒房。因此,实际上当时的牛市散户占据了主体地位。散户在牛市后期特别是2015年第一、二季度大量入场,大家看到股市的疯狂纷纷跟进投资。这让我想起一位非常资深的私募投资经理他在2015年四五月份意识到市场泡沫已经严重,想降倉,并与投资者沟通要出售部分股票,退回资金。

然而,许多投资人对此非常难以理解,其中不乏与他投资十几年的老客户。面对每天七八个点的上涨诱惑,投资者们纷纷离去。下半年随着熊市的来临,虽然他暂时守住了自己的财富,但客户们却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联系逐渐削弱。人性的贪婪在市场面前显露无遗,人与人之间因认知和见解的不同,导致了原本稳固的关系变得脆弱。那段时间我的表现如何?我当时在券商自营部门工作,自营部门不能配股票,所以我与市场的联系主要是可转债。在那场疯狂中,我可以说是全身而退。

在2014年下半年,可转债市场的最大收益实现了,而2015年这个行情与我并无太大关联。尽管如此,很多同事和朋友们还是在疯狂地进入市场,包括那些专业金融从业人员。人性中有着普遍的追逐和贪婪。牛市的疯狂转向股灾,后期大家虽然逐渐意识到泡沫的存在,但仍希望能借机再入场。这时我观察到了市场上出现了一些风险信号,例如2015年普遍提到的"水牛"并不是一个基本面驱动的牛市。

从资金流向来看,当时市场其实是偏重于杠杆,借来的资金涌入,准确地说应该称其为"杠杆牛市"。场内场外都在疯狂配资,牛市的持续与否依赖于杠杆以及能否找到接盘的人。记得最早,监管机构在2015年4月开始对场外配资进行严查,这已为杠杆牛敲响了警钟。到了5、6月份,监管动作愈发严厉,尽管4、5月份的涨幅非常可观,大家没有把握住这一重要信号,未能将泡沫即将破灭与市场波动关联起来。因为涨势来的太快,令人目眩。

并非所有人都经历了当时的疯狂和牛市,现在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新的慢牛市场。从主流言论来看可以称之为牛市。将2015年与当前市场对比,非常有借鉴意义。接下来我们就细分一下2015年与2025年的股市,特别是宏观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