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至今涨幅超40万倍,世界为什么给比特币投了票?

媒体链接

内容要点:

  • 1. 经济学的发展与货币制度的变迁密切相关,纸币时代的模糊工作量证明导致了多种经济理论的产生,批判这一现象的观点提醒人们对当前理论的警惕性。
  • 2. 比特币的独特工作量证明机制与金本位制相似,使其在货币发行方面具备更高的控制力,这一特点使得比特币成为一种去中心化和抵抗利益集团操控的货币。
  • 3. 信用、信任和信誉的形成在不同的货币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信用本位时代信贷关系所带来的新型人际连接及其潜在风险。
  • 4. 比特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有限发行量,更在于每四年减少新发行量和相应的挖矿难度,吸引更优秀的人才参与其中,从而推动其保值和增值。
  • 5. 当代社会面临的年轻人居住、就业和价值观的转变,暗示需要重新审视传统一般看法和政策,唯有通过多元化与共同发展,才能实现在长链上的稳步前行。

请不吝点赞、订阅、转发、打赏支持明镜与点点栏目。2008年10月31日,在金融风暴最猛烈的时候,中本聪向一个密码学邮件列表发布了一篇题为《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的白皮书。这份白皮书不长,只有9页,阐述了比特币的核心设计目标——创造一个无需金融机构即可完成的点对点电子支付系统。它提出了基于工作量证明的分布式时间戳服务器,以构建一个不可篡改的交易链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区块链。这份白皮书不仅是技术方案,也是一份向旧金融体系发出的挑战宣言。

发布约两个月后,2009年1月3日,中本聪挖出了比特币世界的第一个创世区块。在这个区块的coinbase交易中,嵌入了一段非常有象征意义的信息:"《泰晤士报》2009年1月3日,财政大臣站在第二次救助银行的边缘。"这句寄语为比特币的诞生留下了一个永久的时间戳,更是中本聪对当时现实的直接回应。比特币诞生的第一声啼哭,清晰地表明其目的正是为应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失效,以及对那种“大而不倒”救助文化的讽刺,象征着一个独立于政府和银行的去中心化新货币的降生。

至此,轰轰烈烈的大类资产牛市和算力革命拉开帷幕,现实世界的围剿与招安、中本聪的隐匿以及无数财富故事随之展开。大家好,欢迎收听面积极乐华老师。不久前,周老师出版了金融哲学的最后一本书《彼特本位》,这大概率也是周老师的最后一本书,以后可能很难再以书为理由邀请他来面积极做客。对我而言,这次聊天非常珍贵,因此这期尽可能保留了全部内容。我想谈一下我如此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它有哪些特别之处。

总结起来,可能有几个方面。首先,一本讲金融的书中居然看不到任何一张图表,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差异。其次,周老师的书很少提到光环耀眼的大佬们,取而代之的是很多普通人的悲欢以及他对自己虔诚的自嘲。他并不试图发明几个新的带有英文缩写的概念以抢夺对金融的解释权,而是用他的书告诉我们讨论金融无需使用新词汇,熟悉的旧词汇就足够了。然而,另一方面,周老师又提出了很多新角度、新解释,这些新的表达和比喻将金融变得更加鲜明便于理解,通过把金融拉回到人的范畴,例如“货币是道德的补丁,市场是自由人的联合,估值是人社会地位的升降,时间里包含着近期的风险和远期的机会”,这些都展现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一群人所组织的集体游戏所决定的。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彼特本位》这本书,就是“金本位也好,信用本位也罢,本位就是共识,本位就是人心。”我曾开玩笑说过这个判断,认为这本书的销量应该不错,因为我估计币圈的人会囤积很多本书以送人,借此去解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这本书绝对不是一封比特币的入世邀请函,或投资说明书。《彼特本位》延续了之前几本书的思路,依然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讨论金融问题,比如货币的起源、美元秩序的裂痕等。为了做足够的风险提示,我还需补充一点:手册中我放了一组图,展示了比特币自诞生以来的年度涨幅。通过图,大家会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规律:以年为尺度,比特币会大涨三年,然后大跌一年。而今年2025年正好是比特币大涨的第三年。

至少在当前这个时点,我个人认为比特币的风险大于机会。录制结束后,周老师提到想开车带我去他当年做田野调查的地方看看,那是上海奉贤区的一个码头。我们在车里与码头上进行了闲聊,这部分内容也作为彩蛋加入到了节目的最后。欢迎大家收听。接下来我们先来补充上期提到的没有填完的坑。上次我们提到澎湃西第三共和国在金本位完全不足的情况下,大家也都知道黄金储备不足,仍然成功地实行了金本位。本期节目里您只挖了个坑,但没填,今天我们来补充。关于这个侦探小说的结局是什么呢?非常感谢你还带着这个问题,实际上我几乎是一年多前布置的作业,我不知道你是否想通了这个问题。

有一种说法认为,法国经历了一系列积极创新的金融工具,并利用这些工具进行了金融改革,最终实施了金本位。然而,关于这些具体的金融工具,他并没有详细说明,甚至没有提到另一批相对小众的观点,这些观点在现今的简体中文自媒体上却颇受欢迎,认为金本位是由英国和美国的犹太集团策划并协助实施的。对此,我觉得这两种说法都显得模糊与笼统。实际情况是,当时的法国重新推翻了第二帝国,进行了全民公决,对第三共和国的宪法进行了表决。根据这份宪法,新政府得以成立,新的议会也随之建立。由此,法国人民自愿形成了一个有约束力的宪法,并依据该宪法产生了议会,从而能够对政府施加约束。在这种背景下,法国实施的金本位才得到了市场的信任。

金本位的核心并不在于黄金储备的丰富程度,也不在于外界对黄金的信任,而在于国家治理方式及其所获得的公众信任。这就是金本位的真正核心所在。法国推行金本位的道路并不平坦。自1873年开始实施金本位,经历了数十年的艰苦努力,甚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还战胜了德国,这一切都实属不易。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的第三共和国才画上句号。在这段时间里,法国面临重重挑战,整体故事告诉我们,发行货币的关键并非黄金储备多么丰厚,而是人民之间的共识程度。

此外,我想补充一个反例,这同样涉及共识与货币的问题。人们常常讨论金本位的终结时,常会提到尼克松在1970年代实施的脱钩政策。值得一提的是,尼克松在面对这一重大消息时,选择了大胆地站在镜头前宣布,而非将其推给副手,这在今天看来,是一种别具一格的担当。然而,对金本位的结束还有其他观点,比如丘吉尔曾试图在英国复辟金本位,但最终失败,引发乔治六世国王的不满,认为“帝国最后一点信誉被你毁掉”。还有一种较为冷门的观点,认为中印边境冲突令金本位画上了句号。这一观点由一位加拿大货币史学家提出,值得深思。中印边境冲突后,印度在不到两个月内便脱离了金本位,这次战斗显著影响了印度的货币体系。

在讨论中印边境冲突时,较多的自媒体关注我军的速战速决,而关注胜利后并未占领争议土地的声音相对较少。实际上,打完这一仗,印度的金本位便被彻底打垮。他们的金本位制度本质上不够稳固,可以说是“软约束”。其制度安排上,印度政府只能印制一卢比以下的钞票,而一卢比以上的钞票必须由印度储备银行发行。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当时的印度是发展中国家中唯一执行金本位的国家,但其金本位的有效性受到很多质疑。中印边境冲突后的不久,印度储备银行就取消了货币投放量与黄金储备挂钩的规定,随之而来的是物价的迅速上涨,这不仅影响了经济局势,也动摇了政府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金本位的脱钩往往伴随着国家金融体系的动荡,而这正与法国第三共和国的经验形成鲜明对比。在处理共识与货币问题时,历史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借鉴。

就本来这个国家是有共识的金本位,实际上是凝聚共识的一条原则,它并不是个法则,而是凝聚共识的一个重要原则。然而,这个原则被打垮了,所以这个国家的共识也随之瓦解。政府开始提防人民,而人民也开始背弃政府。因此,你要知道现在印度民间储备的黄金,让人惊讶的是,其价格非常昂贵。黄金的需求持续上涨,这一现象实际上是从最近几十年开始的。至于达纳之前的情况,你可以想起如今被称为地区金融中心的迪拜,但它曾经只是一个小渔村。为了向印度走私黄金,迪拜作为中转站的发展便始于此。这一切与中印边境冲突密切相关。

有人说,中印边境冲突实际上是金本位的句号。我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列出了尼克松、丘吉尔及中印边境冲突等多个论点。在这个角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