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最早投资过比较大金额的公司,网易和Yahoo算是最初的布局,后来陆续投资了苹果和Berkshire Hathaway,不过我在这些公司的比重并不大。至于茅台,其实我持有的比例也不小。腾讯则让我目前的投资状态还算可以。当谈到抄作业这个话题时,发现很多人会向老八学习,但要知道老八的研究都是透明的,你抄我也没办法。因为我并不公开我的投资情况,比如我买了多少,卖了多少,你根本就无法得知。如果你看到别人比如阿段也在买,我就全力投入,而你如果跟着我的节奏去全力投入,那可能就错了,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
各位听友,大家好,欢迎收听由雪球出品的《后雪长播》。这是一档与投资相关,同时又不止于投资的节目,我是主持人漆。今天的节目是一期非常特别的视频播客,视频也会在雪球上同步播出。如果大家对视频感兴趣,可以在听完后移步到雪球APP,搜索“方略”观看。方略是由雪球创始人和董事长方三文主持的一档对话栏目,这次的对话嘉宾是著名的投资者段永平。段永平自从步步高退休以来,已过了20多年,接受了为数不多的视频访谈,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今年年初段永平在浙大的学生对话外,我还未找到其他20年内的访谈视频,因此这个机会来之不易。
这次对话发生在10月中旬,内容涵盖了段永平的成长经历、创业经历、投资理念,以及对优秀生意、好公司和企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理解,非常丰富,且许多内容首次公开,值得大家一听一看。好了,我们就正式开始吧。用户的问题开始了,你是如何度过平常的一天的?比如说今天有没有打球运动之类的?这样的日常算是你每天都这样吗?大致是这样,有些用户还想知道你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是什么样的?这个成长环境与你现在的性格和成就有关系吗?其实这个我也不太清楚。我在南昌出生,大约六岁的时候和父母被下放到江西安抚县,后来又在安抚县搬了五六个地方,最后又搬回南昌旁边的一个石岗。可以说我确实经历过一些艰辛,从石岗考上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了几年,之后读了研究生,接着去了广东,佛山,中山,东莞,最后来到这儿。
可能用户想问的更加细致一些,比如能否描述一下你的家庭环境?以及父母对你的教育施加了怎样的影响?其实这些事情问出来意义不大,我在河里摸过鱼对于我的成长能有什么帮助,我不太清楚。至于我有哥哥和妹妹,性格各不相同,我并不知道父母的教育究竟能影响多少,但就我简单来说,我认为父母对我们都挺好的。与现在很多父母的“卷”文化不同,我的父母在我成长过程中并没有太多要求,都是细水长流,所以我感到比较有安全感。这样的环境让我从小就习惯自己做决策,因此我觉得这样的经历与我的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你觉得你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足够的自由,是吗?当然,我觉得父母对我有充分的信任,对我来说真的很重要。
现在的你也是这样对待你的子女吗?是的,我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不强求孩子,但我发现孩子们都很自觉,完成作业和该做的事情都有自己的分寸。其实设定一些边界是重要的,这包括哪些事情是可以的,哪些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这些不是强迫的,而是让他们明白底线以及如何有礼貌地与人相处。与孩子之间建立的这种安全感也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安全感的话,很多事情都会变得不理性。在你的童年和少年时期,你有没有什么人生目标呢?我从来没有明确的目标。我觉得自己一直只是个普通人,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很不错。其实我也从未想过要成就什么,更多是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自己热爱的事情让我感到开心,这是我认为最重要的。
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有没有人指出你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呢?我从未听说过。比如说,有老师说过我不能像别人那样不学习,只顾贪玩,但我当时只是在想,凭什么呢?对于老师的期望,我并不理解。他们可能觉得我学习成绩不错,我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是这样。不过,当我考大学时突击一把,最终考上了无疑验证了老师的预期。也许是因为我在学习能力方面确实比别人稍强,但那是一件奇怪的事。因为我当时的英语水平非常差,英文老师也不知道我为何能有这样的学习能力。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有人说我与众不同的事,我其实只记得这事,并没有觉得多了不起。说实话,若不是你提起,我可能早就忘了。
首先,我想强调的是,我所学的并不是商科,而是质量经济,按理来说这也应该算是工科,因为其中很多都是逻辑性的东西。至于商科,我并没有正儿八经地学过,但我认为它也是逻辑性的内容,尽管我不太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区分。虽然我的专业是工科,但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了北京电子管厂,在干部科帮忙了半年多。之后我去了教育中心,担任成人教育老师,教了两年多数学,感觉没什么特别的意义。后来我有机会考研,考上了人大,这也是想换一个方向,探索自己更感兴趣的领域。
上了人大之后,我在本科时学习的一些工科基础知识与经济学的知识结合,确实对我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认为大学里最重要的是学到了学习的方法,懂得了如何去学习,并且建立了自信。发现其实只要遇到不懂的东西,都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的。这样一来,未来的恐惧感就会减轻许多。很多人即便是身边的事物都感到恐惧,甚至用个智能手机都不太会。一开始我也不擅长打字,但后来发现现在的学习资源非常方便,便迅速掌握了技能,养成了学习的习惯。研究生阶段给我带来的不仅是不同的知识,视野也拓宽了。
毕业后,我选择了去广东工作,离开了北京。这一过程虽然艰辛,但我认为积累的知识和信心是特别重要的。因为不管遇到什么新事物,我都不再感到恐惧,而是想着去学习。不久后,我就又换了一份工作,那个时候面对市场时我并不是故意选择,而是因为走投无路才去尝试。那时年轻,想要试一试,而我一直有一个习惯,就是认为不合适的东西就要赶紧离开。我觉得待在一个不想待的地方,毫无意义。
我曾考虑去海南,但最终判断去广东更为合适。很多人问我将来养老怎么办,我则认为现阶段最重要的是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虽然现在看似运气好,其实当时作出的每一个决策都是因为觉得当前环境不舒服,需要改变。到了广东后,我的第一份工作三个月就离开了,虽然是选择了对的方向,却进了错的门,所以我又离开,来到了中山。在那里我开始了小霸王的工作,小霸王做得还不错,但因为机制问题,也最终选择离开。能不能讲一讲这个机制的问题,具体是怎样的呢?当初入职时被承诺有股份,后来却不断缩水,我与兄弟们的承诺无法兑现。
我认为信任问题才是根本原因。虽然开始时有股份的承诺,一旦没有契约,这种信任就无法建立。就算有一次两次的不可信,难道还要继续吗?就像拨瓶盖刮出屑了,难免要停下来。离开小霸王后,我便去创办了步步高,试图清晰解决小霸王的问题。小霸王并不是没有股份制的问题,而是没有兑现承诺。我们一开始就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大家彼此信任。
我想,每当回顾小霸王的经历,我仍然在思考如果当时的机制能够更理想,会是什么样子。其实这些都是别人的问题,并不属于我,我离开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利益,而是由于信任。当时的收入已经很不错,如今的财富自由其实早已实现,不过未来的发展是未知的。如何让机制保障你的权益,我想这一直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就像你看到一些公司向股东分红时,那种感觉就像是施舍一样,我觉得这种观点没有道理。股东分红,本来就是股东应得的权益,而员工拿到的分红,也应该是员工应得的。就像我们发奖金时,有人说谢谢老板,我觉得这话不太合适,因为这是按照契约发放的奖金。不需要感谢我。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