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中,有时候工作让人感到无奈,但换工作的决定往往需要深思熟虑。我目前的这份工作,可以依照某个模型进行评估,是否应该进行职业转换。我认为,有一条原则是非常重要的:换工作不能成为逃避问题的方式。对我而言,向外投递简历虽然缓解了一时的焦虑,但面试的结果却往往充满了随机性。在此过程中,有时实力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面试官和你之间的缘分同样重要。因此,面试失败不应过于自责,它并不完全反映你的能力。比如遇到不适合的面试官,可能会让人陷入僵局。所以,我们需要能够根据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应对策略。
在与特特的交流中,我们发现,虽然我们在处理工作变动上有些差异,她更容易调整自己,而我则倾向于为所欲为。我们讨论了换工作的决定背后的复杂情感。当我决定离职时,我已经做好了转变的准备,但这并不代表每个人都是如此。比如在谈到感情时,许多人虽然分手,却又重归于好。我们想借此机会,分享一些与换工作相关的经验和体会。希望大家能在我们讨论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实用的信息。
本期的讨论围绕换工作的话题展开,因为这一主题在我们上次的职场讨论中引发了大家的热烈反响。我们计划细聊自己的经历,以提供一些干货供大家参考。特特对这期内容满怀期待,而我今天的状态稍显紧张,我想在这个过程中带出一些重要的内容。我们将聚焦于具有工作经验人士的求职分享,尽量不包括校园招聘的经历。我们都在职场上有5到10年的经验,因此对职场变动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看法。
谈到我的换工作历史,我的最后一份工作是在2011年,正值疫情影响,许多咨询公司的奖金和薪酬都大幅下滑。尽管如此,我在2011年年初就开始关注其他机会,最终在2022年初顺利换到了现任的工作。而特特在2021年8月份时也开始关注新工作的机会,经过大约三个月的努力,换到了她的新岗位,目前在这里已经两年多了。这样的职场动荡在我俩身上都经历过,而这些经历让我们对换工作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在这段时间里也发现,刚提离职时的心情可谓跌宕起伏,尽管应是轻松愉悦的时刻,但随之而来的焦虑感无处不在。我性格中有些焦虑,因此再换工作时对未来的担忧是常态。至于白白,由于刚刚换工作,她对于换工作的动因有自己一套逻辑。我们共同探讨了工作的本质,我认为工作一方面是对人力的某种剥削,另一方面又是生活的必要选择。因此,推动我们换工作的原因,既有来自内部的推力,也是外在环境带来的拉力,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促成职业的变动。
所以我觉得刚开始想要换工作的心情,是你渐渐察觉到了工作中的一些推力因素。比如说,你可能觉得这份工作与自己想象的有所不同,或者不再想继续承担这个工作,亦或是你觉得在这家公司看不到未来的职业发展。还有可能是因为人际关系变得非常紧张,这些都是推力的部分。因此,最开始萌生换工作愿望的时刻,往往是因为你慢慢察觉到了这些推力因素的存在。你能否分享一下你换工作的推理呢?
在我看来,这次换工作的推理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我对当前工作的无趣感。我所在的岗位是一个全球性岗位,但我发现自己并未获得必要的设计技能,这让我感到很失落。最初,我是从咨询公司转到这里,自然希望能将之前的经验和技能运用到新岗位中。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个岗位实际上并不需要我运用任何设计能力,我的主要职责只是在管理一条全球的汇报线,很多时候连我的本职工作是什么都不清楚。
确实如此,因此我们在进行公司的重组或转型项目时,设计部分的责任主要在于全球团队,而我们本地团队的参与相对有限。在中国文化或东方文化中,面对业务副总裁的决策时,作为一个人力资源的初级岗位人员,显然很难去挑战这样的既定决策。并且,作为员工,我并没有看到未来更好的职业发展空间,这些都是我想换工作的关键原因。
我有一个相关的理论,称为“三分之一理论”。这个理论的意思是,你的人生中,快乐、痛苦和平庸的部分各占三分之一。有这样的预期管理,你就能意识到,工作的过程本身往往并不会一直带来成就感,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无聊的“琐碎工作”或者让你感到痛苦的情况。但是,总会有一些时刻,让你获得成就感。所以我认为,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的这三分之一——快乐、痛苦与平庸。
然而,如果你在工作中持续感受到三到六个月的痛苦,甚至身体出现不适的情况,比如频繁生病或者情绪问题,那就需要引起警觉了。这也是我当时的状态,持续的不快经历让我感到深深的疲惫与无力,推力在此刻积累到了一定程度,超过了我在这个岗位上所感受到的拉力。
当然,对于换工作的推理,我还可以补充一些因素。首先,薪水不够;其次,项目质量差,导致工作内容让人感觉很无趣;最后,老板和同事的关系不佳。这大致归结为这三个方面。我的模型与这些因素相比,更为全面,也更能反映真实的职场体验。我们在探讨如何提升员工的敬业度时,有一个相关的模型,描述一种无法抵抗的组织所具备的特征。这个模型分为五个部分,其中第一个部分就是有意义的工作内容与有趣的项目,这里涉及到员工的自主权以及团队之间的凝聚力等。
第二部分是有效的管理关系,比如透明的目标、实时的指导与合理的绩效评估等等。大家听到这些内容,一定要重视英语水平。如果听不懂,有可能说明你的英语能力有待提高。开个玩笑,这个模型最初是用英文表达的。第三部分则是积极的工作环境,这正好涵盖了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
除了以上因素之外,他可能还会考虑一些其他方面,比如说工作环境是否灵活,是否能够在工作中照顾到自己的生活,以及是否方便。同时,公司文化是否积极向上也是一项重要考量。第三点就是外企时常会强调的包容性,是否能够对不同的观点、背景等持开放态度。第四个方面是职业发展的机会,也就是我之前提到的,虽然你现在从事的工作让你感到有趣,人际关系也良好,但更重要的是你未来是否还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以及是否有学习的机会,这些支持是否充足,能否帮助你朝着更高的目标努力。最后一点是对领导层的信任。这是一个更高层面的内容,不仅仅是和直接上司的关系,而是涉及到公司整体的使命和愿景。公司在未来的发展方向能否激励你持续信任它,这就非常重要了。
这部分跟前面提到的工作环境和管理方式是相关的。我认为这个模型非常完整,但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需求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在求职过程中所关注的要素或许都不同,所以尽管这个模型听起来很优秀,但市场上不可能存在一个完全满足所有要求的工作。每个人内心都需要有一些妥协,明确哪些因素是自己特别在意的,哪些又可以稍微放宽一些。这一点,我们在选择工作时的考量因素中也会涉及到。
在工作与生活中互相拉扯的过程中,你是否会采取一些行动来回应内心的诉求呢?比如,是否会主动和老板沟通你的需求?我曾在节目中提到过,换工作不应成为逃避问题的方式。通常情况下,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些不满,比如感觉项目不令人满意,或者对薪水不满意,理应采取行动,比如与项目经理、合伙人或上司进行沟通,看看是否能够调整到更合适的项目或者寻求薪资支持。这其中,我认为能够主动沟通的人,已经实现了一种成功的突破。
有些人可能因为缺乏自信,不敢去提出自己的要求,这种心理障碍普遍存在。比如我在工作初期,也曾因自卑不敢向老板提出需求。碰到一个不太开放的上司,可能会受到质疑,这让我更加犹豫。我可以理解你所说的这种感受,但我也很重视主动沟通的实践。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职场经营中的良好方式。虽然我能够理